|
图书工作室 讯:
2017上海市民阅读状况:纸质阅读仍高于数字阅读,市民平均阅读量6.64本
编者按:今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2017“上海市民阅读状况”。上海市民平均阅读量6.64本,最青睐文史类图书,纸质阅读仍高于数字阅读,快来对比看看吧。
1. 绝大多数选择者以积极、进取、正面的态度回应了阅读对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首、二位为“非常重要”(50.72%)和“比较重要”(35.43%),以下依次为“一般”“说不清”“不太重要”“很不重要”和“不详”。正面评价的选择总比例为86.15%,是2012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高;负面评价的选择为比前两年有所下降。女性认为阅读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要的比例略高于男性。
2. 以“提高修养”作为读书目的选择大幅上升。“读书的主要目的”的前五项选项与去年相同,但是次序有所变化:除了“增加知识”(19.42%)连续六年保持首选地位(且比2016年提高了2.20个百分点)以外,“提高修养”(14.79%)由去年的第五位提升至第二位(提高了2.96个百分点),第三、第四位、第五位的“满足兴趣爱好”(13.84%)、“工作、研究或学习需要”(13.47%)、“开阔眼界”(12.97%)则分别比去年降低一位。从连续六年这一时段来看,这个重要问题的选项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013年至今,入选前五位的选项完全相同。男性和女性选项排序顺序上大体接近,但男性“工作、研究或学习需要”选项排在第二位,女性该项排次为第五位。
3. 首选“数字阅读”的比例在连续三年上升后,首次出现明显下降。今年首选“传统(纸质)阅读”的比例(46.62%)仍如过去五年那样,高出首选“数字阅读”的比例(21.43%),在“两者差不多”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两者差距扩大为25.19个百分点,这是该差距连续两年缩小以后的首次反弹。男性和女性在首选阅读方式上的选项排序一致,差异体现在女性相较于男性首选纸质阅读的比例要高,女性更偏爱于纸质阅读。
4.“纸质读物”阅读效果受到更多认可。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阅读效果的比例58.55%占有优势,比认为“数字读物”具有最好阅读效果的13.45%高出45.10个百分点;从2014年至今,两者的差距始终维持在百分之四十上下,但今年的45.10%为最大。对于“纸质读物”阅读效果的肯定与对于“阅读方式”的首选在相当程度上是互为因果的。
5.“亲友圈”决定阅读习惯。对于自己的读书习惯“影响最大的人”,今年显示出与2014年本题调查选项次序的完全一致,依次为:父母/家人(25.38%)、同事/朋友(21.00%)、老师(20.14%)、同学(14.91%)、其他(11.04%)、领导(4.78%)、偶像/明星(2.75%)。前四位总和占81.43%,比2014年提高了2.79个百分点。这一排序和占比清楚地表明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社交环境对于阅读影响的程度比重甚大而且相当接近。即使在偶像/明星的影响无处不在的娱乐时代,阅读习惯也会是一个基本与其平行,长期积累,逐渐形成的理性过程。
6. 文史类图书最获青睐。自2012年至今,喜好图书种类的选择上基本是稳定的,“文学”“历史”“日常生活”“心理”和“经济/管理”基本上占据了前五位;今年这五项的比例分别为:15.95%、11.79%、7.92%、6.58%、5.98%。文史类图书一直都是首、二选;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在市民阅读中得到了准确的体现。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