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中南传媒究竟做了什么,竟然上了《焦点访谈》?
编者按:昨晚的《焦点访谈》对中南传媒坚守主业、注重社会效益的发展思路和实践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商务君带大家看看中南传媒究竟做了些什么。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古人对书的追求,而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读一本好书依旧是精神世界美妙的邂逅。”这是7月13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开篇词,也是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及旗下众多出版机构一直坚守的理念。
“一本本好书,既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更是出版人的慧眼识珠。那么,这些书是怎么诞生的?它的背后都有哪些故事?”节目从中南传媒出版的几个重点产品及相应的出版机构展开。
学术出版:编有价值的书
《走向世界丛书》是中南传媒近年来出版的众多“大书”之一,著名出版家、文学史家,岳麓书社原总编辑钟叔河先生任主编,历经37年编辑,收书65种,多达1400万字,展现了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接纳世界的艰难历程。

上世纪80年代,这套书先后出版了35种共10册,轰动一时,还得到了钱钟书先生生平唯一一次主动作序。该书原本计划再编辑出版65种,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能够面世。直到2013年,时隔30年,岳麓书社开启了续编计划。这并不是一套大众畅销书,所需编辑时间较长,可以预见其市场效益并不会太好,然而,岳麓书社依然决定不计成本地将其出版。
30余年之后,在主编钟叔河已80多岁高龄,当时编辑团队大多都已退休之际,这部书的编辑出版重任落到了岳麓书社鄢蕾和其他年轻编辑的身上,巧合的是,鄢蕾的父亲鄢琨正是当年参与那10册初编版的编辑之一。批注、校对、索引、译名翻译,工作琐碎,但鄢蕾和其父亲一样,潜心钻研古文,从接手续编到最终出版,历时整整四年。
对于一名图书编辑来说,书出出来,才是价值的体现,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但像《走向世界丛书》这样的大部头书,如何才能让编辑踏踏实实全身心投入?依靠的正是岳麓书社以及所属中南传媒内部根深蒂固的“编有价值的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理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