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从顾客的角度看,上述营销行为中顾客也获得了价值,一两百元买一件看起来还不错的首饰,也算说得过去,即便不是真老乡,又怎么样呢?几十块钱买一个带着合影照片的好汉证回去,也还可以啊。所以,面对这样的营销行为,顾客一般并不会翻脸。但既然存在虚构和误导,有心的顾客还是会觉得反感。
如果单从商家的经济利益来看,上面的两种营销当然是合格甚至是优秀的营销。但把品牌利益也综合考虑进来的话,很难说这是合格的营销。实际上,海南珠宝店和长城好汉证的场景,做的都是流量生意,本来就是“一锤子买卖”,他们确实不太在乎品牌利益,采用这样的营销策略也算是合理之选:只要不违法,先把钱赚到手再说。但是,对于想做百年老店或者至少需要依赖回头客的商家,上面的营销方式都是不合格的。比如,沱沱画中的小店肯定不会采用这样的营销方式。
不虚构、不误导是这些商家应该守住的底线。不虚构,就是不撒谎、不说假话。不误导,就是要把真话说全,防止用户误会——对于有品牌追求的商家,不仅要做到不说谎,还要认真考虑应该怎么把真话说得更全面、更严谨,避免误导之嫌。有一说一,不要虚构不存在的“一”。有二说二,不要选择性地说一,也不要说三,更不要夸张成“N”。说到底,有些营销之所以让人反感,还是因为用户觉得商家不够实在,不够老实。
但是,又有哪个商家会说自己不实在,又有哪个商家又真能做到实实在在呢?不知你有没有在酒店里旁听过邻桌上醉醺醺的表白:“兄弟,咱哥俩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太实在。来,干一杯!”你觉得说这话的人,是真实在还是假实在呢?商家的例子我不想举,但情况也大致如此吧。
这就是我总结了历次上当经历之后,得到的一点感想,很肤浅,也不全面。写下来是希望当每个人用手中的钱投出选票时,能看清候选人的真实面目,也希望当每个人用手中的产品去拉票时,能守住底线,“实实在在”地为自己的品牌加上一分。
(本文编辑:路遥)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