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内容创新精准发力。集团完善了导向管理机制,出台了加强主题出版的具体意见,制定了“内容创新十策”,设立了出版特别贡献奖,设置了中版好书榜,举办了编辑大会、读者大会、经销商大会,成立了内容建设委员会,发挥文化名家引领作用,积极建构出版领域的国家知识体系,进一步优化产品线建设,加大主题、文学、少儿、教育板块的政策支持。
主题出版成效显著。累计策划了近千种主题图书,入选中宣部、总局主题出版重点选题数量名列全国第一。推出了《抗日战争》《火印》《长征》《供给侧改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我们误判了中国》《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题图书。10大主题好书平均印数达4.9万册,《重读抗战家书》发行40多万册,文学、商务、中华、三联等初步形成了重文化、重学术的主题出版风格。
“中版好书”引领潮流。推出“二十四史暨《清史稿》修订工程”的新作以及《顾颉刚全集》《辞源(第三版)》《中国音乐百年典藏》等一批文化扛鼎工程,出版了《老生》《极花》《带灯》《群山之巅》《邓小平时代》《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等一批销量10万册以上的畅销书。出版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我们的中国》《<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极简中国书法史》《主流》《看不见的森林》等一批有品质的好书。年销量10万册以上的图书,从2011年48种上升至2016年的132种,增长175%。集团在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榜、“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等12项出版指标上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30多个榜单上连续位居全国第一,扩大了集团产品的主流价值引导力和海内外文化影响力,强化了集团主业在全国出版界的龙头地位和领先优势。
国际传播能力显著增强。一是选准图书话题,围绕“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和“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两大主题,通过现代视角输出传统文化图书900种,通过厉以宁、铁凝、贾平凹等讲中国当代故事,通过恩道尔、狄伯杰等海外学者讲好中国话题。《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输出15个语种,《山楂树之恋》输出20个语种。二是搭建翻译平台,创办牛津大学翻译出版中心,建立百名翻译家名录,集聚了傅高义等欧美著名汉学家。三是做大会展平台,BIBF参展国家和地区86个,海外展商1379家,成为全球第二大书展。四是推动进海外高校、研究机构、汉语课堂“三进”计划,首次在牛津大学设立“中国阅览室”,与哈佛-燕京学社联合出版学术丛书100多种,45个语种的《汉语图解词典》进入100多个国家汉语课堂。
2.优化集团运营,加快融合发展,数字集团的领先优势初步确立
经济总量大幅增长。资产总额从77.64亿元增长到192.84亿元,增长148%;营业收入由47.8亿元增长到103.76亿元,增长117%;利润总额由3.00亿元增长到9.09亿元,增长203%;所有者权益从28.18亿元增长到109.27亿元,增长287%;集团进入全国少数几家“三百亿”集团方阵。
其中,出版产业营业收入91.59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达88.2%;利润8.37亿,占总利润比重92.07%。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达到7.30%。
集团化建设成果丰硕。一是打造“一大三小”上市格局,中版传媒股份公司年内有望上市,中译语通完成B+轮4亿元融资,荣宝斋正吸引战略投资者,中图启动股改论证。二是推动四大业务整合,资金整合累计净收益2.45亿元,纸张整合累计收入30.6亿元,印务整合集团内业务增长92.65%,物流整合约5亿元。三是重大基建工程取得突破,顺义物流中心、中国美术出版大厦投入使用,百科编辑大楼改造完成,上海虹桥出版创新基地基本建成,新华书店总店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工建设,中国出版创意中心项目取得规划方案意见复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