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第一家钟书阁于2013年4月23日正式对外营业,经历了一年的紧张筹备,仅设计费就花费了40多万元,而这些资金都来自于钟书实业长期积累。除了书店经营之外,金浩还将钟书的经营范围从图书连锁书店扩展到图书策划、图书销售、电子出版、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方面,完成了钟书阁转型初期的原始资金积累,并为钟书书店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金浩的夫人、钟书阁副总经理徐雅娥也非常支持丈夫的选择,夫妻俩同心将钟书阁经营得越来越好,钟书实业还创立了占据上海教辅市场50%-60%销售份额的“上海作业”。
钟书阁如期实现了金浩“吸引读者进店”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也给金浩造成过困扰,“为钟书阁‘高颜值’慕名而来的读者实在是太多了,钟书阁杭州店开业当天的单日人流量已经达到了20000人。”人满为患的运营状态曾将钟书阁推至“风口浪尖”,过多读者进店造成的图书破损率也令钟书阁蒙受了不少损失。
面对这些,金浩虚心地接受了大家的质疑与批评。他也不断在思考,如何才能将钟书阁的读者体验做到更好。他强调,“我办钟书阁的想法很简单,希望读者因为钟书阁的‘美’逐步喜欢书店、愿意走进书店、从而让大家养成多看书、多读书的习惯。”他说,钟书阁与其他“最美”书店最大的不同就是“钟书阁既是一家以图书销售为主的书店,也是一个供读者免费阅读的“图书馆”。
据金浩介绍,钟书阁目前的销售模式是‘书+咖啡’,“让我最为欣喜的是,最新一周的销售数据显示,我们95%的销售收入都来自图书。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看出,我们达到了自己的本质目的。钟书阁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也敬请读者和媒体尽可能多地指出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会虚心接受批评,为读者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最美书店’。”一言一行都可以看出,金浩身上始终保持了一个文化人的气质,钟书阁也做到了一个书店该有的社会服务精神榜样。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金浩为钟书阁付出的心血,绝对不亚于他当初为钟书书店付出的努力。2016年9月,金浩的父亲遭遇车祸,接到医院电话时金浩强忍难过,等朋友们离开后赶忙打电话了解情况,确认父亲没有生命危险时金浩默默流泪。当时,金浩刚刚结束昆明和西安的考察学习,回到上海,见到父亲的金浩捧着父亲的脸,难过地哭着将头埋进父亲的臂弯。金浩坦言,父亲几乎每日都要来电话询问他是否回家吃饭,而忙碌的金浩却因为开会、出差等各种事务忙得抽不开身,为实现理想牺牲了原本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
为了这个梦想,金浩付出的代价远不止于此——除了对家人的陪伴之外,他还付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金浩患有糖尿病,2016年12月9日,原本在医院调养的金浩瞒着医生偷偷溜出来接待考察团,在重感冒、喉咙沙哑的状态下为考察团来宾尽心介绍了钟书实业的成长历程和钟书阁的愿景,之后又回到病房。11日,他又向医院递交了假条,参加完钟书阁闵行店的活动回到医院之后,他的体温飙升至38.7℃,在经历了重新验血、吃药、喝姜茶等过程后,体温却没有下降一丁点。
而让金浩坚持书业梦想的动力,就像他爱好钓鱼一样,“一定需要十足的耐力与定性,愿意忍受长时间的沉默与孤独,才能实现丰收,钓到大鱼。”金浩有一个定期回望自己的人生的习惯,这些经历中的历练与经验也让他时刻保持着行业嗅觉,为他果敢进行书店创新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他感叹道:“人这一辈子,说来容易,听来简单,做起来很难。该放的时候要舍得放下,该弃的时候要毅然决绝。”对于自己白手起家开书店决定,金浩从未觉得后悔,“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等来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金浩还是一个深得员工喜爱的好老板,他希望书店的员工能与自己一样始终保持创新能力,在考评制度上采取“一岗一薪”不评绩效考核形式。在如今人人都在讲KPI的年代,金浩更愿意让自己的员工吃“大锅饭”,这无疑是希望达成“去中心化”的目的,“因为业绩量化曾被诟病为‘个人创新的最大障碍物’”。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表示,在互联网冲击实体店的年代,资本经营、商业模式创新、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发力方向,内部管理往往容易被忽略。金浩愿意用“一岗一薪”去赢得员工为钟书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