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出版商务周报:在这部作品中,您还讴歌了我国科学家们为实现“恢复和繁荣珊瑚礁生态系统”梦想的拼搏精神和探索未知、开拓奋进的科学精神,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科学家的科考工作么?
刘先平:海洋科学家的科考条件其实是很艰苦的,那时装备比较简陋,海洋环境比较险恶。我们一开始以为黄博士他们的考察船是现代考察船,但实际上却是一条吨位不大的船。让我们想起曾经从海南到永兴岛乘坐的轮船,乘坐那船要大得多的轮船,10多个小时的海程都有人晕船、恶心,更何况他们长年累月都要在船上、海底工作,并且淡水、新鲜蔬菜也是罕见。
跟随首席科学家黄博士的团员都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他们既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又是各有所长的科学斗士。考察船就是大本营,被临时改装成的实验室里堆满瓶瓶罐罐,全是不同的仪器、样品。他们经常要下海采集各种珊瑚样本,各个都是潜水能手,有时还要夜潜(因为珊瑚是夜行动物)。水下的危险谁都没办法预料——他们遇到过剧毒的海蛇,还正面碰上过凶狠的鲨鱼!等每种样品上来,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对于这些科学斗士,就将是不眠之夜。比如在珊瑚虫产卵期,他们有的要负责搅拌水桶,促使其受精;有的要在实验室检测样品的变化;有的仍要继续留在海上,将实验室工作和真实海域的情况做对比、分析。
他们团队有一个梦想,可以总结成两句话:封海育珊瑚,植珊瑚造礁。封海育珊瑚是采取保护措施,使受到破坏的珊瑚利用自然力休养生息;植珊瑚造礁则是人工孵化、培养珊瑚幼苗,放到珊瑚贫瘠的海域造礁,或者将生长较好的珊瑚移栽到被破坏的珊瑚礁上,使其壮大、繁荣。他们为了这个梦想历经了多种困苦、努力,如今,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成就,接下来就是推广、实施了。我有义务将他们八九年来乘风破浪,为保护珊瑚生态系统所做的不为人知的科学家故事记录下来。我非常敬重他们,我认为用文学来书写科学和科学家,责无旁贷。
李兵:是的,当今中国,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海洋科考的精神,说白了就是不畏艰险,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尊重客观规律,干实事,勇攀科学高峰,用青春和汗水力争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梦。而当今中国,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中国海洋科考人几十年来都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从事海洋科考事业,但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神圣的理想殿堂,他们一生一世都在向这个殿堂前进,洋溢的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写科学家故事,其实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篇章。

长江少儿社董事长李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