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其实不只是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今年也同样逐渐与互联网行业达成了一系列合作。今年1月,国家博物馆旗舰店在天猫上线;3月,与阿里达成战略合作,打造文化创新的线上平台;6月,“文创中国”线下运营中心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并拥有275人的精英团队。在这一平台中,国家博物馆上线了400个文物APP。
当传统文化遇上互联网,会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呢?
传统文化遇上互联网,双方合作愈发多元化
明成祖朱棣戴着墨镜唱RAP,用微信玩自拍,用QQ联络后宫和大臣;久居深宫的妃嫔们戴上VR眼镜玩游戏,宫女们玩《天天爱消除》……这段创意十足的H5页面最近在朋友圈疯传,虽然只是为腾讯创意大赛所做的广告,但其传播程度的广泛也足以体现出了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走红后受欢迎的程度极高。
对于故宫等传统文化的存留之地来说,与互联网的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现存的博物馆数量约为4500座左右。
然而每位民众进入博物馆的平均时间是两年一次,而且除了故宫这样的旅游景点外,绝大部分博物馆门可罗雀。这并不代表人们对传统文化毫无兴趣。只是博物馆里的藏品都很高大上,一般人无法体会到其中精妙。如果有一个既合适又新颖的传播渠道,传统文化则会大受欢迎,近年来电商平台上热卖的此类商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2014年,故宫淘宝上推出了“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顶戴花翎防晒伞、“雍正御批”胶带等一系列“萌系”文创类产品。此类产品一经上线就成为“爆款”,故宫手机座在1个小时内全部售罄,当天成交1.6万单。
目前,故宫已与众多企业合作开发包括书画、服饰、陶瓷在内的产品8000多种。去年一年,故宫凭借文创产品创造了超过10亿元的销售额。
尽管电商只是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但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互联网行业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元化,传统文化产业将全面迎来“互联网+”的时代。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IP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于IP,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热门现象”。一句话、一本书、一个人、一部电影,只要拥有一定的热度和受众,就可以成为IP。然而,真正的IP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考验。
目前IP虽多,但真正强大的寥寥无几。像故宫这样的传统文化聚集地既有悠久的历史,又起到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这样的超级IP正是为互联网行业所需要的。对于受众来讲,互联网行业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带来了更多新鲜的内容。互联网的先进技术赋予了传统文化新颖的传播渠道,更能引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使其获得更加广泛的传播效果。
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为何能够产生如此奇妙的反应?传统文化又是否能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强IP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