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未来十年 童书该怎么玩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孙珏 刘亚 采写/整理 编者按:今年的上海国际童书展开展在即,这个展已经逐渐成了连接受众以及连接国际童书出版人的专场平台。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童书展”特刊里,特别设计了中外童书出版商对谈专题,让不同国家的童书出版人、童书领域的专家,对未来十年的童书市场做一个预判。 未来十年(前不久,国家公布了二胎政策,对于未来的教育视野,甚至美育都在国家政策层面有所提及)。中国的童书市场是否依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速? 国内的童书市场,尽管涉足者众多,但真正能够在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机构并不多,即使是专业的少儿社也发展不均。作为童书出版人,应该秉持怎样的理念和做法,才能使童书的生态圈更为良性? 在国际合作方面,国内的童书出版企业已经迈出了不小的步子,比如收购国外的童书出版机构,深入到其他国家,进行童书市场的开发。未来十年,在童书的国际合作方面,会出现哪些新的趋势以及新的做法? 从具体的产品层面来说,童书的哪些板块,依然有比较好的成长空间,发力点又在哪里?哪些已经资源已经趋于饱和,需要做更深层次的开发和拓展? 从少儿阅读服务以及更广泛的儿童教育产业链看,国内的出版商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尝试? 李学谦(中版协少读工委主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童书出版要“脱胎换骨”才能再迎黄金十年 中国的少儿出版如果从2002年算起,经历了3个五年计划,将近15年的高速发展,2012年、2013年,增速跌破两位数,去年又回到了10%以上的增速,可以说,少儿出版经历了辉煌的黄金年代。很多人都想知道,未来的少儿出版会怎样?我的判断是,“十三五”期间,少儿出版依然会保持比较高的增速。 一是生育政策的调整。现在二胎政策已全面放开,是否生二胎是一对夫妇的个人意愿,但童书出版的目标读者群规模稳中有升是毋庸置疑的。 二是中国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阅读状况差异很大。一方面,中心城市、发达地区部分读者呈现分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阅读需求;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儿童甚至连基本阅读需求还没有被满足,中国少儿出版的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还很大。 三是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拉动阅读需求增长。按照2013年发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当时的53%提高到60%,7个百分点意味着将有一亿左右的人,由过去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由于居住更加集中,加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将进一步健全,覆盖更多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需求会进一步释放出来。 四是语文教学的改革。阅读在更深入地进入校园。眼下,不少学校开设了阅读课。这个趋势会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更为明显。 五是全民阅读的推广和深化。全民阅读推开,包括相关法律条例一旦通过,就意味着阅读作为一项基本的文化权益,将受法律保障。儿童阅读作为其中最为刚性的部分,理应得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 综合以上因素,少儿出版完全应当也有可能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 当然,即便如此,未来五年乃至十年,如果继续采取依赖投资和要素驱动的方式,不但完成不了少儿出版业质的转变,反而有可能掉进“增长的陷阱”。相关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涉足少儿出版的出版社达546家,还有大量的民营出版商,不计其数。出版要素大量投入导致的后果是,少儿图书单品印数下降,库存增加,有的出版社退货率达到20%以上。这样搞下去,崩盘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未来十年要铸就少儿出版“脱胎换骨”的“黄金时代”,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内容创新。现在少儿出版一方面总量品种很多,一方面创新能力不强。很多出版商囤积了大量国外图书版权,就是先把预付金交了,什么时候出,不知道。还有很多在公版书上打转。现实题材的儿童文学、人文社科、少儿科普,还有图画书这些板块都是我们原创的短板。 渠道创新。眼下,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对于少儿出版物的需求依然旺盛,但行业渠道在萎缩,加上传统的发行方式存在弊端,不能把产品有效地传递到读者手中。比如我们的报刊订阅,没有严密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飞播+盲投,发出去上千万份征订单,最后实际回收不超过10%,也不知道谁订了杂志。另外,渠道的覆盖面也不够广。现在都说渠道下沉,但有些地方根本没有渠道,谈不上下沉。因此,渠道创新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将出版商、渠道商和读者联通起来,打破中间的隔阂。 业态创新。“十三五”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数字阅读,是儿童的数字化娱乐在分流阅读时间,数字化娱乐可能进一步成为儿童的主要消费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根据儿童新的消费方式,兴趣偏好,来调整产品形态。这就是所谓的复合出版,产品形态上,由单一纸质读物的出版,向以纸质读物为基础的全媒体出版转变。比如,有些孩子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只能读纸书,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需要复合型的,可以书带点读笔,也可以看视频。我们要做的是,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产品。 此外,还需进行出版模式的创新,由以出版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模式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渠道传播转变;体制机制创新,比如说融合发展,实现不同所有制主体之间的融合。 因此,总体上判断,“十三五”期间,少儿出版应该,也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而这个增速能否实现,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转变发展方式,由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到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上来。 张秋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总经理) 做童书要用数据说话 “大数据时代”,这两年在中国是一个热词。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都在讨论如何与大数据时代的同行。 大数据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哲学变革。如果我们认可“阅读是儿童学习的基础与核心”这一观点的话,当儿童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行为可以最大限度地记录并呈现给到我们时,一切将发生改变。通过阅读观察到儿童的学习过程,对于所积累的数据进挖掘分析,可以更好解释阅读对儿童未来成就所造成的影响,进而对童书出版和儿童教育带来变革。 大数据与移动互联密不可分,需要考虑三个问题:在移动互联来临的时代,传统出版社如何连接用户,进而构建大数据中心,建立核心竞争力?如何基于大数据,实现出版社的转型,如何更新、丰富自己的产品, 实现阅读服务的延伸?如何基于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为众多的第三方阅读机构与个人服务,构建健康的儿童阅读生态体系? 纸质童书与数字童书将长期共存,两者都将保持增长。 目前,中国每年出生人口约为1600万,0~12岁儿童约为2亿,儿童人均拥有童书仅1.25册,主要消费人群分布在一、二线的大城市。随着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新一代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与一、二线城市快速接轨,纸质童书对幼儿眼睛的保护、独特的阅读体验,决定了纸质童书将在一定时期内不会被取代,反而将赢来爆发性的增长。同时,随着智能手机、Pad、智能电视的普及,数字童书由于为儿童带来不一样的多媒体阅读体验,也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纸质童书与数字童书出版的“黄金年代”。 出版社直接和读者建立起“有意义的连接”。 过去30年,我们专注于为儿童提供优质图书。策划优秀的选题,寻找优秀的作者,精心编辑、精心设计,然后把产品销售到各个书店(地面书店和网络书店)。可是,我们并不了解:我们的书都卖给哪些读者?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把书买回去后仔细阅读了吗?喜不喜欢这本书?我们无法直接与读者交流互动,走进读者的心灵,给到我们的只有一连串问号。 移动互联时代,我们与读者建立连接成为可能。当中国大部分父母不知道如何为孩子选择图书、如何与孩子一起亲子共读、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特点,为孩子挑选合适的图书,动态跟踪孩子的阅读行为,为父母提供更专业的阅读指导。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并持续完善儿童阅读行为大数据中心,可以向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未来出版指明方向。我们不再仅仅是为孩子们提供优秀的图书,而将延伸为孩子们提完善的阅读服务,让父母与孩子享受更多的阅读快乐。 开放的儿童阅读大数据平台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相信开放是美妙的。我们未来建立的儿童阅读行为大数据中心,将不仅仅是为孩子推荐合适的好书,不仅仅是为我们出版社服务,而应当能帮助其它出版社、作者、书店、绘本馆、阅读推广人、幼儿园、中小学等各类机构与个人,更好地与读者连结在一起,促进他们之间前所未有程度的相互了解。 有了儿童阅读大数据平台,一方面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周边有哪些好的绘本馆,有哪些好的书店,帮助妈妈们找到优质的服务资源。另一方面,当绘本馆与书店举办各类活动时,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附近合适的孩子妈妈,从而帮助线下服务机构找到他们的目标对象。儿童阅读大数据平台将成为读者与第三方服务机构之间的连接器。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变革转型时代,创新、创业成为中国的新常态,开放的儿童阅读大数据平台,将在儿童阅读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成为构建健康的儿童阅读生态体系最坚实的基础。 早在2007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就发起成立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连续7年在全国各地举办不同主题的论坛,积累了儿童阅读推广的丰富经验和资源。 2014年,我们对“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云平台项目”进行了正式立项,并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我们把这个平台视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实现“互联网+”战略转型过程的重要步骤,希望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更多互联网基因。 汪 忠(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原创是我们的看家手艺 “十二五”期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书品种从2010年的1310种(其中新书468种)增加到了2014年的1613种(其中新书610种),一般图书销售码洋从2010年的不到3亿增加到了2014年的近7亿,并且连续12年领跑国内童书市场。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原因在于浙少社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原创,不断增强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少儿图书市场的10个细分板块中,最具影响力的板块是儿童文学,占据了四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浙少社的儿童文学图书已占到了全社出版总量的80%,超全国平均值一倍,这中间,原创儿童文学又占了八成。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市场业绩既是社里长期重视原创、狠抓原创的结果,也是核心竞争力的真实体现。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以打造“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出版基地”为己任,坚持“培养品牌作家,出版品牌图书”,从当年引进版“冒险小虎队”一枝独秀,到今天原创品牌迭次萌发,原创品牌已经成为支撑发展的坚实基础。浙少社基本形成了以作家书系为龙头的十余种既畅销又常销的知名原创品牌。包括以沈石溪集群、杨红樱集群、雷欧幻像集群为代表的三大超级畅销品牌,以任溶溶、张之路、周锐、汤素兰、管家琪、方素珍和“冰心奖书系”等为代表的畅销品牌。在主打的文学板块基础上,还成功开发了原创绘本板块、原创网游故事板块。 近年来,浙少社依据自身特点、优势、目标定位,理清思路,明确发展途径,遵循“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夯实基础,提升品牌”的出版思路,一方面加强品牌书系的维护和延伸,保持既有强势板块的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板块,加强相对薄弱的门类建设,丰富浙少社品牌内涵,在引领国内少儿图书市场的基础上向引领少儿图书出版的目标跨越。去年以来,我们以分社制改革为契机,在确保畅销板块、文学板块竞争优势的同时,着力推进出版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薄弱环节、其他板块的提升,努力在充分竞争的公版图书领域,突出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力争取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发挥畅销书的带动与引领的正效应,消减畅销书对其他板块的资源挤占的负效应,努力实现以畅销带动常销,以常销夯实发展基础,不断催生新的畅销品种,形成畅销与常销均衡发展的良好结构和科学发展的新常态,为出版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和发展后劲。2015年,我们已在低幼启蒙板块、知识科普板块投入超过200个选题,如 “好宝宝”低幼系列、“119个经典瞬间”系列、“新小小牛顿”系列、“好孩子科学馆”系列、“视觉大发现·我的第一套3D书”等,这些图书既符合时代特征和教育意义,又轻松有趣、寓教于乐。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