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魏格林教授的组稿说明
编者按:在讨论日本的战争责任时,德国是重要的或者说唯一的参照物,但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德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省?如果不了解我们怎么进行日德对比?鉴于此,本期特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汉学系德籍教授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给本刊组织了四篇文章,以飨读者。感谢魏格林教授在百忙中选题、联系作者,并为译校把关,也感谢四位德国作者慷慨赐稿。 魏格林教授的组稿说明:在2013年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请我同德国相关学者联系,把德国对第三帝国的反省过程介绍给中国读者。虽然对此没有专门研究,但是我认为把德国对该问题的研究介绍给中国读者很有意义,所以就马上答应了。通过跟几位学者商量我选择了四个题目,考虑到中国读者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主要是想了解为什么德国的反省跟日本不一样,我请两个学者专门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时,德国的反省是如何起步的。这个问题在德语地区很少有人研究,并且外国人一般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如何对第三帝国进行回顾与反省比较关注,对早期的反省过程关注得比较少,因此,这四篇文章中有两篇是关于德国战后最初的反省的。其中原海德堡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乌塔·格哈特的文章着重介绍的,是美国军队与政府在战争结束前后对德国政策的各种设想,她为我们解释了美国的去纳粹化和再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采取的各项措施。通过她的文章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德国人初期反省过程中的外来因素。沃尔夫冈·马提亚斯·施威德茨克(吴福钢)是以自由记者的身份研究德国当代史的专家,他从另一个侧面把这一时期德国的反省介绍给我们。在他的文章中,他强调指出法国占领区的许多著名知识分子,曾强烈呼吁自己的同胞自主地进行反省。他通过对当时主管该地区法国人的采访,披露了一般德国人都不太了解的这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的叙述告诉我们,战争刚刚结束时已有德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反省的必要性,虽然他们最后失败了,但是他们的想法起码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留下了不可忽略的印记。这说明,虽然外来因素对德国进行反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当时非常不利的条件下,已有一部分德国人努力走向反省之路。 德国跟邻国的关系的和谐化是反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青少年的交流曾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就教科书里如何描写二战而进行的双边交涉也是德国精英阶层非常关注的。法尔克·平厄尔作为德国乔治·艾科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的前任副所长,为我们提供了一篇充满具体事例的文章,其中也谈到战后出生的德国人在反省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20 世纪60 年代德国大学生运动中,年轻的学生强烈主张要把反省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对反省过程起到了推动作用,使西德社会从20 世纪70 年代起就可以在评价第三帝国问题上达成共识。 现任教于日本大阪大学的沃尔夫冈·施文特克教授,根据他多年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德日两国反省过程进行了对比。他介绍了两国社会政治条件的不同与反省态度的关联,并且提醒读者,不管是在日本还是德国,反省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虽然最近这些年德国人的反省在国际上得到好评,但跟日本一样,总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质疑已经达成的社会共识,德国统一之后,这个现象变得更加突出了。 作为德国学者能有机会向中国读者介绍我们的研究和见解,我感到非常荣幸。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文章来增进各位读者对德国当代史的了解和双方之间的交流。衷心感谢德国的同事们抽出时间专门为《抗日战争研究》提供文章,没有他们的协助,我没法完成这一很有意义的委托。维也纳大学汉学系硕士研究生陈琛以她卓越的语言天才,利用暑假时间很认真仔细地把这四篇德文文章翻成中文,使我作为她的老师不仅更加了解到她的才能,而且也感觉到了她对增加中德两国互相了解与尊重的强烈责任感。作为老师,能有这样的学生,深感欣慰。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