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十一”黄金周店销增速放缓
十一”黄金周已经敲响了警钟,社、店亟需通力合作,才能长留图书销售的旺季。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王少波 又是一年“十一”黄金周,今年,“拥堵”仍是黄金周的代名词,道路显得那样“臃肿”。然而,对于书店来说,黄金 周正变得越来越“苗条”。不少书店表示,七天之中,真正称得上“旺季”的只有两天。过去黄金周几乎所有书店都能够大卖的景象不再,书店想要抓住黄金周契 机,需要更加用心,与出版社通力合作。 实体店销售小幅增长,黄金周下滑趋势渐显。“十一”黄金周期间,北方图书城图书销售同比增长 8%;上海书城同比增长5%;新华文轩成都购书中心同比增长5%;北京王府井书店同比增长4.5%;甘肃西北书城销售码洋约70万,同比增长2.38%; 重庆书城销售码洋402万,同比增长10多万元;昆明新知书城同比小幅增长;长春联合图书城整体销售也有增长。而外图厦门书城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销售码 洋100多万,同比持平;黑龙江新华书城同样基本持平。 值得关注的是,长春市重庆路图书音像大厦、南京凤凰国际书城、湖南图书城、山东 京广书城等在“十一”黄金周期间的销售,同比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滑。广州购书中心虽然同比增长了101.5%,但与前年同比比较,下滑了18.6%,这是 因为在去年同期装修搬家,搬去了一个临时租用的地方,无论地点、环境、图书品种都不及原来,所以同比去年的数据肯定是上升的,但这样的对比缺少参考价值。 客流减少是主因。当被问到为何会出现下滑时,来自书店的受访者几乎都提到了“客流减少”这个因素。长春市重庆路图书音像大厦经理杜伟红认为,“十一”期 间销售略有下降,原因是客流量的减少,人们在长假期间纷纷选择外出旅行,是导致客流减少的一大因素。黑龙江新华书城经理李帅男认为,“十一”期间外出旅游 人数较多,导致前三天进店人数明显减少,虽然后几天有所回升,但销售依旧没有起色。 除了旅游分流因素外,天气成为影响客流的意外因素。 湖南图书城副总经理涂昊告诉记者,进店人数的减少,一方面是因为今年中秋紧跟国庆,假期较长,外出旅游的人多;另一方面是长沙一直下雨,影响了室外的营销 活动。重庆书城副经理杨阳也提到,虽然销售码洋有所增长,但今年客流量有所减少,原因同样是下雨较多。 那么,实现销售同比增长的书店,是如何操作的呢? 精选类别提高单笔成交量。广购军事类图书同比有近20%的增长。石家庄市新华书店的社科类图书单日单品销售增长近50%,少儿类在黄金周期间销售增加近 两成。京广书城的儿童科普类图书销售同比上升4%,但儿童动漫图书不如往年销售好。西北书城的文学类图书销售增长21.64%,少儿图书引进新品较多,销 售增长11.22%;但农业类图书和计算机类图书销售相对较差。黑龙江新华书城的少儿、生活、旅游类图书卖得好,但文学类尤其是青春文学下滑20%。青岛 市新华书店所属的县级店中,除了科技类外各个类别均有所增长。北京图书大厦的少儿、文学、教辅类图书卖得较好。 多元产品方面,外图厦门书城和太原书城的文具销售均有所增长,其中前者的文具销售增长20%;而长春联合图书城和长春市重庆路图书音像大厦的小家电则销售较好。 丰富营销活动吸引更多客流。北京王府井书店组织的“人生因阅读而精彩——百社万种图书大联展促销活动”带动销售码洋90余万;江西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 司上饶市分公司承办的“书香上饶 全民阅读”优秀图书展销活动,在三天时间里吸引了近十万读者,销售码洋超过30万;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在国庆节期间举办 的“百社万种图书大联展”促销活动带动销售码洋超过55万。 面对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局面,信息对接、资源对接、服务对接,已成为书店与出版社的当务之急。面临诸多挑战的实体书店,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客流量,与出版社携手是双赢的选择。“十一”黄金周已经敲响了警钟,社、店亟需通力合作,才能长留图书销售的旺季。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