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北京师范大学 师生共读一本书

书籍交换与书展活动受到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们的欢迎。
“我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接受培训时,就感受到美国的大学特别注重培育师生共同的价值观。马里兰大学2009年启动了新生读书计划,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邀请作者与师生座谈,并设立专题讨论网站。新生读书计划既是价值观教育,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说这话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方增泉。秉承相同的理念,北京师范大学今年已经是第六年举办“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把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的《呼兰河传》定为师生共读的作品,由文学院教授刘勇带来题为《今天我们为什么再读萧红》的讲座,图书馆也举办了馆藏萧红作品选展进行配合。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继2009年师生共读《平凡的世界》一书后,今年又举办了一场《平凡的世界》读书讲座。
方增泉认为,通过“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师生能够共同品味经典,分享阅读心得,促进师生交流,塑造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格。同时,可以进一步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书香校园。
“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是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世界读书日”暨第八届北京大学生读书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读书文化节上,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4月25日~26日,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体育馆北门搭起的书摊前人流不断,这里在举办书籍交换与书展活动。活动两天里,北京最高气温都达到了32摄氏度,高温没有挡住师生们的脚步,从第一天路过闲逛的居多,到第二天大多有目的地选书、换书,体育馆北门形成了一道书香风景。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赶到书籍交换与书展活动现场时,开始是失望的。与出版界专业书展相比,活动现场更像是个地摊。现场没有书架,只有十几张长桌,图书平铺在上面。但记者在逐个展台体验过后,却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这次活动有中信出版社、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等十几家出版社参与,每个出版社都各显神通。上海出版集团旗下的世纪文景公司不仅带来了优秀畅销书,还印刷了带有二维码的宣传单页,读者如果对其中的图书感兴趣,扫描后就可以直接在网上下单购买。福建鹭江出版社的展位人气高涨,读者扫描二维码关注海报上的微信公众号,即可任选一本新书,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截至4月25日下午4点,出版社就送出了500多本书。互动性最强的换书区的人络绎不绝,一书换一书,有“书虫”带着一摞书有备而来,最终也换得一摞书满载而归。
记者从主办方之一的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今年世界读书日的活动从3月底就开始举办,活动既重视深度、广度,也注重现场体验感。在3月、4月陆续举办的金声玉振读书文化系列论坛上,苏童、陈坤、聂震宁等文化名人主讲的讲座观众场场爆满。
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本质上是为了让师生回归阅读,提升人文素养。进入新媒体时代,体验与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被每个年轻人践行着。在微信公众号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会的黄惠、赵博文等同学以“这是一个书展”为标题,用对话式文字与照片记录下退休教师、来北师大进修的老师、学会计的大四学生等读者参与换书活动的情景,他们捧着换到的图书笑得非常灿烂。
大学校园里青春气息无限,在邱季端体育馆北门对面的篮球场上,一队队篮球爱好者激战正酣。镜头拉回读书节现场,北师大的师生们共同参与读书活动,收获了“思想的激荡”。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