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徐冲:移动互联网时代零售书店何去何从
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2014年11月12日的凌晨。在过去的那一天,天猫创纪录地拿下了571亿元的交易量。同期,博库网在天猫等平台拿到了5009万销售码洋。在这一天想着零售书店的现状与发展,看似合乎情理。 开始思考零售书店何去何从的时间要早得多,起码要提前到8年前。2006年,浙江新华试水电子商务,那时的名称是博库网群。以现在的标准判断,那是一次没有找对方向也没有找到方式的试验。由于试验的不成功,时间变得停滞了,直至2011年。这期间,受命开拓省外连锁市场,从深圳到哈尔滨,观察的范围达到22个省市的许多市县。对于零售书店的生存状况,自以为有了基本的判断。同时,在一些城市,开了若干连锁店,也关了若干连锁店。在周而复始地进行开店业务的同时,网络书店的变化与发展,不可能不被严重关注。当当、亚马逊、京东,还有那么多开设于淘宝的小店,攻城掠地,拿下了足够让地面书店“羡慕嫉妒恨”的码洋,冷眼旁观,难免有点无奈。时间到了2011年,奉命重建博库网,这时候,不认真思考零售书店的未来已是完全不可能的了。至少直觉告诉自己,同时掌管线上线下两块试验田,其结果完全可以自证某一方存在的不合理性。这实在尴尬得很。 2011年,博库网的B2C业务仅3000万码洋。博库网由此上路,2012年1.3亿码洋、2013年3.3亿码洋、2014年达7.63亿码洋。一路猛追猛打,一心想补上被耽误了的时光,到了2014年的“双十一”,终于准备整理一番几年来的思索。也必须有所总结了。因为在2014年下半年,博库网一个月B2C的图书销售码洋,已接近于博库书城一年的总量。这样的数据压迫着脑袋进行痛苦的纠结的盘问:何去何从? 挣扎,放弃,还是转基因? 移动互联网时代零售书店何去何从 ■徐冲(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博库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博库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冲:1961年3月出生,1981年应聘成为杭州古旧书店古籍整理员,从此进入书业。1986年至2000年,先后任杭州古籍书店经理、杭州市解放路新华书店经理、杭州市新华书店副总经理。1999年筹建浙江图书大厦,2001年任浙江图书大厦总经理。现任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博库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博库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 长期从事图书零售业务,关注书店卖场建设,颇有心得,著有《做书店》一书。近年来涉足电子商务,负责博库网运行。 1.零售书店从来就不是一个赚钱的行当 零售书店举步维艰,记不清始于何年何月。事实上,零售书店从来就不是一个赚钱的行当。如果能赚钱,如果投资回报高于社会平均线,那么一定会有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这一行。反之,如果没有出现这种状况,那就直接证明零售书店生存不易。因此,只有成功的个案,并无丰收的整体。即使是新华书店,剔除来自于教材业务的利润,相信纯零售板块的赢利水准低下应该是普遍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新华书店系列的零售卖场和所谓的民营书店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冷静地分析这一困难局面的形成,应该是由以下因素造成: 一、阅读总盘子奇小,消费需求量极低。这是造成零售不景气的最根本因素。只要教育体制不改变应试的设计,阅读就很难成为大众的基本需求。《诗经》、《论语》、《史记》,李白、杜甫、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确实不能直接为形形色色的考试加分,也就属于可读可不读的范围。所以,一份书单能让整个社会惊讶。客观地说,它们只是零售书店常备书目的核心内容。这只能证明,阅读是生活中一个稀缺的项目。由此延展,有多少教师和校长还在阅读,有多少家长还在阅读,有多少官员还在阅读,有多少企业高管还在阅读,有多少文化人还在坚持阅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全民阅读或只能是一个神话。 二、大部分地区缺少零售书店,更缺少品种丰富的零售书店。必须清醒地看到,零售书店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欠债太多。绝大部分的县、地级市,部分省会城市,其实是拿不出一家像模像样的书店的。对于县级城市来说,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品种5万种,这样的书店简直就是一个梦。即使是号称超级书店的那些大卖场,有几家图书陈列品种在20万种以上,有几家接近30万种?都说买书难卖书难,说了几十年了,在许多地方,如果没有线上,买书真的很难。这些地方,有阅读和消费需求的读者,别说是买书,就连获悉某一本图书的信息,也是十分困难的。买不到书,自然就没有阅读;没有阅读,自然就没有阅读习惯;没有阅读习惯,阅读自然就不会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三、电子商务的兴起,给传统零售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这是客观存在的影响,零售书店拿这个理由解释不断下滑的业绩已经习以为常了。确实,线下被线上冲得溃不成军,没有一家零售书店有能力抵御电商的冲击。 四、图书馆的采购制度也给零售书店造成了损伤。图书馆采购的招投标制度,固然产生了程序合法的结果,但客观上切割了以往图书馆与零售书店之间的买卖关系。因此,失去所谓“资质”的零售书店,哪怕陈列品种再多再好也不可能为任何一家图书馆提供服务。而馆配市场的进入门槛,又决定零售书店根本不具备竞争力。 当然,还能找出一些理由。总之,困境是明摆着的。 ●案例 2.从浙江图书大厦发现不同答案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是否能够寻找另一种解读?讲一个个案,或许能从中发现不同的答案。 1999年,周立伟(时任浙江省新华书店总经理)问:新华书店只做零售能不能活下来?这个时候,浙江图书大厦的筹建刚刚启动。 有一些限制性的条件:这家书店只做纯零售,不做课本,不做教材,不做学校预订的教辅,不做政治文件发行,不做图书馆供应,不做批发,生意不出门;不出租营业场地,非图业务控制在15%的营业面积,文教类零售陈列面积不超过卖场总面积的10%。集团提供房产,但所有费用由书店自行承担,包括房屋折旧费、房产税、设备折旧费、水电费、员工工资及社会保险等费用、经营所产生的税费等,盘亏、污损及报废……总之,所有费用由这家零售书店完全承担。书店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陈列品种20万种,三至五年接近或达到30万种,一天12个小时的营业时间,130人编制,经营类别以社科、经管、科技等专业品种为主。2001年浙江图书大厦开业,2004年跨过赢亏平衡点,到开业10周年时,累计零售码洋6亿。 2002年,浙江新华全省连锁启动并在三年内完成。2014年,浙江新华非教材终端销售总码洋44亿。浙江算是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但省内也有山区小县、海岛小县,也有经济不够发达且人口偏少的县。只是全省各县市新华所完成的销售码洋,即使是在省内排名靠后的那些,单独拿出来仍可圈可点。前几年与某省店谈连锁合作,他们的一些县市店经理提出要实地看几个县店,我们随机抽了磐安。磐安,山区小县,统计人口21万,全年非教材终端销售即习惯上称其为POS销售码洋663万,这一码洋数据,排在全省县市新华的第73位(全省共计76个统计单位)。磐安在浙江,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码洋不多。但比较于人口总量,却还是一份较好的成绩单。在太多的地方,县级店的年零售码洋是到不了100万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经过15年的持久努力,浙江新华的连锁创造了不凡业绩。倘若没有这1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呢?很难说浙江新华与其它新华会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零售书店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博库书城不可能置身其外。但是,源自于15年前的设计和理念,一心一意做零售,一心一意抓品种,一心一意为读者服务,依托科技进步,依靠连锁中盘,博库书城依然活着。博库书城能够做的事,浙江新华能够做的事,其它新华书店能不能做?不会有谁说没法做吧。 新华书店是企业实体,又是商号。新华书店既是名义上的血亲,也可能是竞争对手。同属新华书店,完全可以毫无关联,除了“新华书店”四个毛体字,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1978年以后,曾经全国一盘棋的新华书店在35年间遭遇的变革,完全可以用天翻地覆这样的形容词。当然,今天的新华书店,千姿百态,鱼龙混杂。从形象上看,既有搁在欧美也毫不逊色的大卖场,也有旧貌不曾换新颜的破旧老店。从业绩上看,既有零售总量逼近某些省店集团的县店,自然也有小于某些市店的省店。在社会上,对新华书店的评价,更多地可能还集中于负面:新华书店是靠政策支撑的,没有课本新华书店就活不下去了;新华书店没书;新华书店打压民营书店;新华书店是官商……而新华书店自身,也经常性地给自己出题目,譬如连锁,譬如上市,譬如转型升级,譬如24小时书店,甚至某些性急的新华书店,开始试水O2O。O2O是什么意思?线上线下同步。目前线下的新华书店,有哪家能够与线上同步?当然,引领潮流的心思是需要鼓励的,因为新华书店给社会的感觉,总是离时代较远。 我们不妨环顾一下身边的新华书店,5年、10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内,新华书店有了多大的变化。总体上,全国大多数的新华书店落后于同一地区的商业企业。为数不少的新华书店,基本上放弃了图书零售业务,至少是实际上已经放弃了。一些省份,县级新华书店一年的零售码洋在100万以下,地级市店的零售码洋也不过数百万。这样的新华书店,显然已经落后了,作为卖场已经名存实亡了。如果没有课本利润,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如果以一种批判的精神解剖自身,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情况是新华书店放弃了自己的阵地,至少也是几十年的不作为,几十年的无动于衷。零售书店萎靡不振,在客观上限制了全民阅读的进行,反过来又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3.电子商务带来新希望 互联网时代,包括移动互联网,深刻并且巨大地改变了生活,改变了世界,包括图书零售市场。以当当网为代表的电商,以天猫为代表的电商平台,采用传统书业完全陌生的技术和技巧,一举攻下图书零售市场的半壁江山。此消彼长,实体书店日子确实有点不好过。但是,实体书店如果以为被当当网、京东、亚马逊、天猫拿走的码洋原来就是自己的,那未免太傻太天真了。 当当网拿到的码洋,很大部分、绝大部分本来就不是线下的。在当当网买书的读者,很大部分、绝大部分本来也不属于地面书店。还是要说新华书店,全国的新华书店,至今还能算是一家书店的,到底有多少?纵然在省会城市,我们的新华书店都是拿得出手的?都能够提供30万种、40万种乃至50万种以上的图书供读者选择?你不能满足,你没有能力满足,你没有意愿满足,读者投奔当当网、京东和天猫还有博库网,难道不应该吗? 当当网们对中国书业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大量的潜在消费,对图书的潜在消费,本质上是大大地唤醒了国民的阅读热情,唤醒了因为不能被满足而冷冻了的阅读热情。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能从中看到图书零售市场的潜力超出我们的预计,我们怎么还会有未来?当然,电商对图书市场掠夺式的开发甚至是破坏性的发掘,它们的营销策略尤其是低价倾销模式对于市场秩序的损害,是另一个话题。 2012年4月前,博库网平均每天收到1000多张订单。4月后,随着我们上路,订单量快速增加。2012年博库网销售码洋1.3亿,净增1亿。2013年,博库网销售3.3亿码洋。2014年,博库网的B2C业务拿到7.63亿码洋。必须强调的是博库网做电子商务刚刚起步,2012年4月以前的销售数据可以忽略不计。但刚上路就已经能够拿到这些码洋,除了证明市场潜力很大,想不出别的解释。 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风起云涌。对于图书销售而言,信息无障碍、支付无障碍、物流无障碍,这三大障碍都不成其为障碍,甚至可以说是一路畅通。即使在偏远的乡村,只要能上网、只要想买书,就能够查询你感兴趣的任何品种、就可以下单、就可以付款、就可以在家里静等物流公司或中国邮政将你要的书送到家门口。想象一下吧,对于零售书业,难道还有比这样的情景更美好的状态? 据估算,中国面向个人读者的图书纯零售一年约300多亿码洋,相对于中国的人口,相对于平均的购买力,这点码洋实在微不足道。为什么码洋做不上去?实体书店太少、太弱、太差,应该是主要因素。读者到哪里去买书?有多少书店能让读者满意而归?现在问题不大了,上网吧,网上应有尽有。当越来越多的读者阅读习惯被建立、兴趣被唤醒、消费被激活,图书零售的大发展就成了不可改变的结果。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