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中国质检出版社的负责人张晶晶介绍说,“我们的重点品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收录的1500余地理标志产品中有不少即取材自二三线城市,出版社联合各地质检机构、相关企业搜集整理了这些出版素材”,其中包括浙江省金华市的金华火腿、江苏省镇江市的镇江香醋、河南省信阳市的信阳毛尖茶、四川省泸州市的泸州老窖、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的乌珠穆沁羊肉等。
相似的案例,还有在6月面市的“重修金华丛书”。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编审袁啸波介绍该丛书的缘起,“八年前,浙江师范大学黄灵庚教授因出版《十七史详节》事宜来我社。交谈中,原五编室主任李保民谈及晚清至民国间胡凤丹、胡宗楙父子编纂的‘金华丛书’、‘续金华丛书’,忽然来了灵感,向他建议新编‘金华丛书’。黄教授系土生土长的金华人,热爱乡邦文献,那几年一直在整理宋吕祖谦、明宋濂等乡贤文集,一听此话,便怦然心动。他说:‘好!我回去就研究此事。’我们当时只以为他是随口敷衍,并未完全当真。谁知第二年黄教授打来电话,告知‘重修金华丛书’已立项,被金华市政府立为头号文化工程。我们的喜悦可想而知”。
在上述选题取材、策划选题的基础上,驻扎二三线城市、直接挖掘当地的出版潜力,也成为一些出版机构的探索方向。例如,广西人民出版社在广西贵港成立的贵港出版中心。之所以选择在区内地市建立出版中心,广西人民出版社社长卢培钊表示,这是该社建立全国、省级以及地市三级市场的一种策略,也是基于当地政府对文化的重视,以及地方图书出版的需求不断提升的考虑。再如,落户泉州的九州出版社(海西)分社,改写了泉州没有出版社的历史,立足泉州、辐射海西成为海西分社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又如,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在南京本部,以及徐州、苏州、南通、广州等成立出版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在连云港、盐城和常州设立出版中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商务印书馆的分馆建设。以商务印书馆成都分馆为例,其第一套产品“洁尘书系”迅速在成都的文化圈子里打响知名度;随后推出的“花重锦官城——成都人文系列”从不同侧面讲述成都的城市文化,获得当地媒体和大众的喜爱,正是源于分馆深扎根、接地气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