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近两年,许多出版机构显然意识到了市场“向下”拓展的重要,并已经率先有所行动和部署。以在一线城市竞争惨烈的少儿图书市场为例。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将目光投射在二三四线城市,挖掘其潜力。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张克文在年初发布该社“三十而立”的“大格局,大发展,大转型”的规划时,曾提到相似的构想。2014年,安徽少儿社着力实施“渠道下沉”工程,提高二三线城市新华书店等传统渠道的销售能力,让传统渠道焕发出新的生机。据该社介绍,今年暑期,他们组织作家到阜阳、亳州等城市做暑期阅读推广活动。像谢倩霓的作品,当时签售十几万册,总共销售30万册,效果明显。
相似的,福建漳州博文图书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许少凤透露,她的门店现在多选择在三线城市和县城开设,而且颇见成效。年轻父母异常重视少儿的阅读,童书成为刚性需求,特此还有针对性地开了一家童书馆。
不仅仅是少儿出版,综合性、专业类、教育类的出版机构也纷纷将营销推广的触角探向基层。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在教辅推广活动中,不但选择二三线城市,而且还与地方经销商联手,针对部分重点的县级区域开展各类营销活动。再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表示,其在泉州、烟台、湛江等地举办名家作者签名活动,由于此类签售在小型城市比较罕见,因而吸引了众多读者,“在四五个小型城市分别举办一次促销活动,甚至比在省会城市举办四次的效果还好,促销量更多。”又如,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戎炜提到,在中小学图书领域,其根据数据分析仍认定消费者购买渠道仍旧在实体书店,因而在这个领域,该社不但没有收缩实体店渠道,反而更加精细化去运作,渠道下沉进入二三线城市是其目前的渠道策略。
驻扎基层汲取本地出版特色
除却图书的销售,许多出版机构的选题取材、选题资源开发也是开始关注二三线城市,从中挖掘启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