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正文

插图是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来源:佚名    点击数:1403    时间:2013/12/11    编辑:冰河 ]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插图是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插图是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科书的改革,插图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不再只是单纯地配合知识,而是有了提供资源信息的功能,并开始成为知识的一部分。插图的作用是文字不可取代的,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 物理现象绚丽多姿、千奇百怪,宇宙之大、细胞之微,有的转瞬即逝,有的百年不遇,有的在海洋之中,也有的在无际无边的宇宙里……这样的现象怎样才能观察到呢?利用插图并配合文字就可以把这些不易看到的现象表现出来,教师讲解起来也言之有物,学生的大脑中也有了一定的表象。例如,金与铅的扩散(需5 年的时间才能观察到彼此进入对方)、原子裂变(需要比较复杂的设备)这些现象学生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至少在中小学实验室中),而插图就能使某些事物大的变小,小的变大,快的变慢,慢的变快,抽象的变为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二、插图有选择地突出某些重点或细节 实物确实给人以真实感,但很多实物的内部却很难观察到。例如,“能量的利用”一节,水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要是参观水电站,学生对水电站内部结构,怎样发电,很难明白。因为学生只能看到水电站的外观,却看不到水电站的内部结构。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插图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加深儿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可以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并通过对插图的阅读与理解,促进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文学艺术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文学功底 儿童读物类-拥有健康快乐的童趣和观察体验 自然科普类-扎实的美术功底和超常的想象力 社会人文类-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和默写技能 插画的定义 《辞海》对“插画”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这种解释主要是针对书籍插图作为的定义,是一种狭义的定义。 由于情报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插画的含义已从过去狭义的概念(只限于画和图)变为广义的概念,“插画”就是我们平常所看的报纸、杂志、各种刊物或儿童图画书里,在文字间所加插的图画,统统称为“插画”。插画,在拉丁文的字义里,原是“照亮”的意思。望文思义,它原来是用以增加刊物中文字所给予的趣味性,使文字部份能更生动、更具象地活跃在读者的心中。而在现今各种出版品中,插画的重要性,早已远远地超过这个“照亮文字”的陪衬地位。它不但能突出主题的思想,而且还会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插画是一种艺术形式,作为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已广泛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涉及到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影视文化等方面。 插画的历史演变 插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你我看似平凡简单的插画,却是有很大的内涵。从世界最古老的插画洞窟壁画到日本江户时代的民间版画浮世绘,无一不演示着插画的发展。插画最先是在十九世纪初随着报刊、图书的变迁发展起来的。而它真正的黄金时代则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首先从美国开始的,当时刚从美术作品中分离出来的插图明显带有绘画色彩,而从事插图的作者也多半是职业画家,以后又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影响,从具象转变为抽象。直到70 年代,插画又重新回到了写实风格。 中国最早的插画是以版画形式出现的,是随佛教文化的传入,为宣传教义而在经书中用“变相”图解经文。目前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版画作品,唐肃宗时刊行的《陀罗尼经咒图》。刊记确切年代的则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 年)的《金刚般若经》中的扉页画。到了宋、金、元时期书籍插画有了长足的进步。应用范围扩大到医药书、历史地理书、考古图录书、日用百科书等书籍中,并出现了彩色套印插画。明清时期,可以说古代插画艺术大发展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刻书行业。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插画的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卷首附图、文中插图、上图下文或下图上文、内封面或扉页画和牌记等。 我国古代插画的历史演变,可以看作是版画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民间年画史。只不过民间年画更早地独立成为一种商品,它是商业插画的前身。 社会发展到今天,插画被广泛地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插画艺术不仅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头脑,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更开阔了我们的心智。随着艺术的日益商品化和新的绘画材料及工具的出现,插画艺术进入商业化时代。插画在商品经济时代,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插画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传统规定的范畴。纵观当今插画界画家们不再局限于某一风格,他们常打破以往单一使用一种材料的方式,为达到预想效果,广泛地运用各种手段,使插画艺术的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在中国,插画虽然发展的较晚,但追其溯源,方远流长.插画经过解放后黑板报、版画、宣传画格式的发展,以及20 世纪80 年代后对国际流行风格的借鉴,90 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更多使用电脑进行插画设计的新锐作者涌现…… 插画从诞生的母体——书籍以外,找到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丰富的载体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需要而不断涌现。 一般意义的艺术插画大凡有三个功能和目的: 一、作为文字的补充; 二、让人们得到感性认识的满足; 三、表现艺术家的美学观念、表现技巧,甚至表现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 现代插画的功能性非常强,偏离视觉传达目的纯艺术往往使现代插画的功能减弱。因此,设计时不能让插画的主题有产生歧义的可能。必须立足于鲜明、单纯、准确。 儿童文学的插图 一、插图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 为帮助儿童读者阅读和理解以文字为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作品的不同章节中常常会插入一些图画,我们将这种分插于作品中的图画称为插图。 插图一般出现在为具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少年儿童提供的读物中。鲁迅先生在《连环图画琐谈》中曾说,“明清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那目的,大概是在诱引未读者的购读,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这里所说的“全图”就是插图,鲁迅先生同时指出了插图在儿童读物中的作用:吸引读者阅读,并帮助读者欣赏和理解读物。在鲁迅先生一生的研究中,有不少是关于书籍装帧和插图的,他一直对插图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还亲自为儿童读物设计装帧,寻找合适的插图。 图画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认识文字符号的幼儿往往能通过画面发现有趣的知识和故事,并借助于图画的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最终走人文学的大门。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和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之后,儿童已不需要依靠图画来对文字作辅助性解说,此时图画的作用便是增强阅读效果和提高审美感受。因此,为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小读者提供的作品中不定量地使用插图,可以帮助他们渐渐从完全读图阶段过渡到完全的文字阅读。 插图在儿童读物中不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是与作品内容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有着较好的结合点,它必须反映出作品的相关内容和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等特征。同时,插图还要根据儿童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运用各种相关的绘画技巧来设计画面。 优秀的插图作品往往是画家对文字内容的艺术再现,画家用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加上已有的艺术经验、艺术想像对作品的文字内容进行处理。同时,这种处理又是以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为基础的,因此具有了超出文字内容的新感觉。这些插图作品不仅仅对文字内容进行图解,而且还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不同的形象,绘制出典型的环境,赋予画面深刻的内涵,超越和提升了文字作品的表现力。在阅读中,为小读者提供了阅读文字以外的审美空间,有利于提高小读者的艺术鉴赏力。 因此,插图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吸引儿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插图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按色彩可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种。按照绘画的技法可分为线描、水彩等;按照对文字内容的表现方式,可分为写实和抽象两类。无论何种形式与风格的插图,其作用都是为 了便于小读者的阅读并增强阅读效果。 二、插图的特征 (一)直观性 儿童的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优秀的插图作品为儿童提供了这种最具直观性的形象。插图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无论哪一种,都必须把事物的特征和作者的想像联系起来,创造出儿童可以感知的形象。 儿童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不是对事物的整体进行了解,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事物突出的特征或符合儿童欣赏习惯的部分。因而插图往往将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张放大,吸引儿童的注意。例如,在表现兔子时,画家往往会强调兔子的大耳朵;在表现猴子时,画家往往选取的是猴子的动态造型等。在色彩的选择上,画家会根据儿童对色彩的独特感受,选取儿童易于接受的暖色,如红、黄等鲜明的色彩来表现。 同时,画家除了反映文字内容,还能够在画面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像补充出文字没有仔细交代出的内容,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使画面自身就能讲述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插图不选用最真实的反映事物特征的照片,而要用画家绘制的图画的原因。 《伦巴底的小哨兵》是《爱的教育》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12 岁的伦巴底少年为了替军队观察敌情,爬到树上去嘹望,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后从树上摔下来,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南海出版公司2000 年5 月出版的《爱的教育》中,这个故事里有这样一幅插图: 与画面相对应的文字是这样的: “糟糕!”军官边喊边跑过去。 少年仰面朝天地躺在地上,张开着两手,一动不动,鲜血不断地从他的左胸流出来。那名下士官和两个骑兵也从马上跳了下来�6�7�6�7 将文字和画面相比,在这段文字中,只描写了军官、少年和士兵的动作,而其他内容均没有提到。画面没有严格按照文字描写的那样,让少年仰面朝天地躺在地上,而是处理为斜倚着一棵大树,这个造型加深了读者对少年是为了观察敌情才中弹从树上摔下的印象。而对环境的处理,也是与故事内容相吻合的。在故事的开头,骑兵小分队来到一座周围环绕着绿树的农合前面,在这里遇到了少年。少年牺牲后,军官从农合的窗户上取下三色旗,盖在少年的身上。因此,画家在构图时,将农舍的景观作为画面的背景,既写实,又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像,符合儿童的欣赏习惯。同时,将整个事件的结果用画面直接传达出来。 (二)依附性 插图不能与作品的语言叙事无关,它总是依附于作品文字的表述。每一幅插图都是画家以线条和色彩为材料,用绘画技法表现出的对文字的理解。 绘制图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画家在设计一幅插图时,通常先选取作品某一节中最具表现力的文字,这段文字或揭示作品的主题,或表现人物的情感,或展示重要的背景等等。没有哪一幅插图是游离于作品之外的。选定要表现的内容后,画家开始构思,首先,所设计的图画必须是反映作品内容的;其次,要体现出所反映内容的特征;第三,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只有将这三者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插图才可能是儿童文学作品中一个锦上添花的组成部分。 例如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中有这样的情节:狗绅士皮皮抓住小林后,硬说小林是他的东西,并说这是世界上的规矩。小林不承认,于是他们来找国王评理。他们来到京城门口已是夜里,敲门声惊动了正要睡觉的国王。在此,著名画家华君武作了这样一幅插图: 在这幅插图中,年老的国王穿着拖鞋,他一手拿着蜡烛,另一只手托着长长的胡子。尽管如此,那胡子还是拖到了地上。作品根据文字的叙述,绘制了国王持烛去开门的情景,巧妙地预示了国王必然会被自己的胡子绊倒的结果,可谓准确、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作品的相关内容,且突出了国王的特征——老。而作者对画面形象的精巧构思和传神的描绘,又充分地表现出画家用静止的画面体现动态的情节的功力,给读者以较强的审美感受。 (三)延伸性 优秀的插图作品不仅能再现文字的内容并能帮助读者理解文字内容,还可以将画家对文字的理解贯注其中,使文字的内容得到充盈和延伸,从而体现出深厚的内涵,揭示出作品的主题,使读者掩卷回味。著名画家张光宇为洪汛涛的名作《神笔马良》所作的插图便是一例: 这幅插图选取故事的高潮进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回归插图书

  • 下一篇文章: 到广图免费看德国当代图书插画展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读了这些书,谁都能写好今年…[3645]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6827]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6536]
  • 2019图书市场报告发布:新书…[2855]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6581]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10348]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9224]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63899]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10924]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10864]
  •  
     相 关 文 章
  • 中青布鲁姆斯伯里公司成立 首…[1842]
  • 3小时订单破千万!2020浙江省…[1701]
  • 培养阅读力是塑造孩子学习力…[1974]
  • 中少总社“父母学习计划”燕…[1680]
  • 2020年10月中国青年阅读指数…[171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78.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