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正文

龚曙光对话韩少功: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生态与精神重构

[ 来源:佚名    点击数:769    时间:2013/10/27    编辑:冰河 ]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龚曙光对话韩少功: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生态与精神重构

 

当今世界,数字化所改变的不只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以快捷的传播手段、爆发式影响力,让文化传统被冲击、被颠覆。这种变化,命题宏大, 难有破解方案,但又必须应对。不久前, 著名作家韩少功与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在海口就“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生态与精神重构”展开对话。一位作家与一位出版人从各自立场和责任出发,思考如何面对数字化时代,进而重构我们的文化生态与精神家园。

韩少功是寻根文学的旗手,堪称海南的“文化地标”,他在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回到乡村潜思独行,用一种回归本真的方式滋养自己的文学,填充了一个时代的灵魂空缺。龚曙光则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文化推手之一,他的生命底色与文学结缘,在20 多岁时曾被著名作家张炜寄予了“未来中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的期许,在完成人生种种高度后,这两年他又回到文化批评的现场。多年前, 韩、龚两人曾在湖南岳麓山下经历并参与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而如今, 面对数字化对文化生态和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影响这一话题,他们再度“交锋”, 展开了睿智而又不失激情的思想碰撞。

假如唐代有视频,唐诗会少70%

龚曙光:我跟少功一直相距很近,我俩是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系的同学。但他比我早半年,这个“早半年”也使我与少功又一直相距很远,使我从青春时代到中年以至现在,我一直在追赶他。他写小说时,我评小说。后来他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而我作为出版家要永远地追赶他,有时为了他的一部著作, 我要去反复地跟他纠结、耍泼,当然他也会跟我耍赖,他至今还欠我一部小说。我们这样的“近”和“远”的关系,决定了我们之间这场对话有共同主题,但不一定有共同的思路,也不一定有共同的结论, 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化当下的基本写照。

前几天在一个很正式的场合,莫言评价,“中国的文学界很少有思想家,但韩少功必列其中。”我很认同莫言的评价。全面地评价少功已经不是我的工作,也不是我的能力所及。但我想强调,在中国的作家中,我最认同少功的是他的情理兼胜。他以自己独特的文体,表达了对这个时代的独特思考。

少功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时代,但一路走来,我们却又觉得他总是比他的同行,甚至比这个时代的文化风气先行了半步。从文学的寻根到《马桥词典》提出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反思,再到他推出米兰•昆德拉,以译著实现对一个政治化集权时代的批判,以及他决然离开城市去乡居思考一些人生最朴素,可能也是更本真的问题。他的每一步,似乎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却在人们的选择之外。今天的话题也是少功作为一个文学界著名的思考者,所必须面对和必须思考的问题。我特别希望少功能够告诉我们他所理解的数字化,他怎么看在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生态?又怎么样开出重建的药方?

韩少功:龚总给了我一个非常沉重的任务,开药方。我心里没底,想求教于我的老校友、曾经的同事。我们在湖南省文联先后同事,他做文艺理论研究室的工作,我在湖南作协五年,那是上世纪80 年代后期的事。我们两个人相比, 如今我的工作是更像一个体户,而龚总是指挥一个大团队。大公司与个体户之间,看待问题的向度肯定不一样,但人与人之间不管存在多少身份的、阶级的、民族的、性别的,甚至文化气息的差异, 但只要是人,肯定会有很多基本的心理结构、心理信息是共通的。当所谓“数字化” 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这些人的基本心理结构、心理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我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以前写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前不久,我清理旧物时发现了两纸箱信件,挺有滋味,那都是朋友或亲人给我的一些信。但是我突然发现, 那些信件都来自于上世纪80 年代末期、90 年代初还有一点点,到90 年代中后期, 就戛然而止了!信件已变成了很珍稀的物件。写信的少了,等信的那种焦虑,那种期盼,那种惆怅,接到信以后的喜悦, 或者读到某一封信的时候忍不住泪流满面,那些场景与心情也就都没有了。

有一次我在乡下没事,找了一本唐诗来读,粗粗统计,那本诗集里面大概70% 以上的题材都是“怀远”,表达对远方的故乡、朋友、亲人的思念和情感。但是如果现在远近根本无所谓,每天都可以视频通话,“长相思”就无所思了,“长相念” 也就无所可念了。这就是说,假定唐朝有视频的话,流传下来的唐诗会少了70%。

龚曙光:我们常说唐诗一万首,那就只剩下三千首。

韩少功: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人, 邻居是谁他们并不知道,但很远的人他会很熟悉,通过网上的虚拟世界来熟悉, 不知道对方的气味,也不知道对方的具体生活方式和细节,但是我们会觉得相互亲密得不得了。

数字化技术带来我们生活远近、空间关系的根本性、颠覆性破坏。这个将来还会发生什么,现在真是不可预料。

碎片信息侵蚀独立思考

龚曙光:从哲学角度来讲,时间和空间决定了我们对世界感知的基本模式, 而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基本感觉。

刚才少功用很通俗的例子让我们感受到,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便捷,也在改变我们跟世界的关系, 很远的东西变得很近,很近的变得很远。比如说邻居就变得很远,就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模式, 使我们对传统的生活价值观,传统的生活习惯承受了巨大改变,使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过去在我们看来是人生价值的重要构成,都在淡泊、在放弃、在消失。

刚才少功说到“怀远”,思念是人的一种基本情感,不管是念人还是念物。思念是要有距离感的,一个是空间距离, 一个是时间距离。而现在由于距离感没有了,那就没有了思念欲望,而人没有了思念,还算是具备正常情感的人吗? 还有,假如人与人的关系都是网上的交际关系,缺乏很贴近的喜怒哀乐,或者肌肤不发生关系,这种状态下,我们的精神世界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有人讲,少功从城市返农村,这是一个文人摆的一个POSE,很多人会认为,大凡文化人成功之后,都会摆几个POSE,这是少功的POSE 之一。当我看了他的《山南水北》之后,我就真实地感觉到,从传统生活中走过来的人,当面对这种远近颠倒的时间和空间时,我们所遭遇的不适可能不仅仅是需要我们改变生活状态,甚至要让我们放弃一些不愿意放弃的东西。少功更愿意走近乡土, 使生活可以让肌肤直接感受。所以不在于少功在那个乡村所获得的收获,而是要获得这些收获身体所需要付出的劳动, 以及身体在付出这种劳动之后,灵魂所得到的安妥。

我想,少功背离城市生活而选择了农村,他在逃离城市频繁的宴请,逃离让人感到玄幻的霓红灯之外,是不是也在逃避数字技术所带来的这样一种被改变了的人际关系,和这种人际关系所呈现的都市生活?是不是想通过人为制造的空间距离,来抗拒数字技术所造成的与世界的紧逼感。

我知道余秋雨就不用电脑,不上互联网,也不用手机。可能在作家中,秋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数字化世界,少功这样具有自己文化独立心态的人,是不是在逃避,或躲闪呢?

韩少功:两个方面都有。一方面,其实我用电脑蛮早,和秋雨先生不一样, 我在90 年代初就开始用电脑,可以说是“骨灰级”的了。从286、386 开始,每一级我都玩过。而且我当海南省作协主席时,在我们机关是第一个全部实现电脑化的人。

另外一方面,确实像龚总说的,被他一眼就看穿了,我到乡下去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想建立一种信息屏蔽,屏蔽掉一些泡沫化的信息。在乡下,我把电话线拔掉,把手机关掉,没有人告诉我网上发生了什么,我就会有相应多的时间、更加愉悦的心境考虑一些应该考虑的事情。

我们可能初步地尝到了数字技术的小甜头,也初步地尝到了小苦头,但是大苦头或者大甜头可能还在后面。我们还没有尝到足够的苦头,吸取足够的教训, 来反思这种新技术带来的利弊,怎样取其利而防其弊。其实每一种技术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以前没有电,发明电了, 人们觉得电真好,后来发现电会打死人, 会形成火灾,也是经历很多教训以后, 才知道电怎么样安全地管理,为人类造福。数字化技术肯定也是这样,现在我们才开始摸到一点眉目,但如果没有冷静的态度,只有麻木地追随、狂热地兴奋, 那就比较危险了。

昨天我参加一个发布会,有人说我是“沉寂了十年,最近出了新书”。其实这十年我写了不少东西,2008 年《山南水北》还拿过鲁迅文学奖。“沉寂了十年” 这个说法其实就是网上的信息被不断地转载,最后形成了一个共识性的东西。这些概念是怎么形成的?这是数字化时代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传播力极快、复制性极高。

龚曙光:我倒觉得,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数字技术究竟是在传播信息,还是在传递信息?

传播一词在我的感觉中,是有梯级、有波次的,一波一波呈现。但是现在互联网对信息的传递不是这样的,尽管这种病毒式的复制可能要经过很多个中转的环节,但始终是以一个信息直接面对所有受众。比方说“少功沉寂十年”,经过了很多的人病毒式复制传达,每个人得到的信息都是同样的“少功沉寂十年”,字数是一样的,意义也是不变的。但是如果是“传播”,我会说,“少功最近几年发表的作品较少了,沉寂了十年”,到下一个人口里就会说,“龚曙光说,少功沉寂了十年, 可能是指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到了第三个人,可能就会说“少功最近小说写得少”,如果再到一个人,这种信息的传递已经具有了更丰富的想象加工。

通常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通过整体感知的,包括肌肤的感受。但是现在由于这些碎片来得太快,清洗得也太快,我们没有对这些碎片式的东西进行自己的拼接,太多的碎片信息侵占了“独立思考” 的空间。

人类需要真实,也需要想象

龚曙光:我们经常讲,一个人应该面对真实,对每一个资讯都要求准确、真实。但是,如果人类每天都面对着真实, 如果这种真实可以准确到百分之百地呈现,我想,如果是两个恋人,把你的生理结构、心理状态全真实摆在这里,他们还会相恋吗?人类需要真实,但也需要想象。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应该是真实和想象构成的整体感知,这才是我们所要的世界。

如果从传播的角度讲,不说互联网传达,就说口口传播,事情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充满了想象。如果没有丰富想象, 《格萨尔王传》从哪里来的?古罗马的史诗从哪里来的?《史记》、《山海经》里面的故事是从哪里来的?假如人类仅仅是专注于自己信息的准确传递,而不关注于在这些真实之后,人类还可以想象, 那么我们还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吗? 假如人每天都在面对真实,不用自己的想象力,那么这样的一种生活,对人性还是一个完整的舒张吗?情感世界还能有所寄托吗?

所以,互联网式的传递,我认为首先伤害了人类个体的想象力。长此以往, 想象力一定会萎缩。第二,没有想象力的人类,世界再大,它自己的世界都注定是狭小的、枯燥的。所以我觉得,作家应该承载一个责任,不仅仅是在传统的意义上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文化道义和社会担当,他还有一个抗拒互联网时代以碎片式真实压抑人类想象力的使命。

韩少功:现在的电子文化和我们以前不一样,它提供了大量的娱乐方式,创造了庞大的娱乐产业,这和曙光刚才说到的人类审美、想象能力的削弱有没有关系? 我觉得有关系。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数字时代,图书封面将如何进化?

  • 下一篇文章: 开卷八分钟:英国最古老书店哈查兹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读了这些书,谁都能写好今年…[3645]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6828]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6536]
  • 2019图书市场报告发布:新书…[2855]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6583]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10351]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9225]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63900]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10925]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10864]
  •  
     相 关 文 章
  • 中青布鲁姆斯伯里公司成立 首…[1842]
  • 3小时订单破千万!2020浙江省…[1701]
  • 培养阅读力是塑造孩子学习力…[1975]
  • 中少总社“父母学习计划”燕…[1680]
  • 2020年10月中国青年阅读指数…[171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78.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