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图书工作室需要行业规则
据悉,中宣部日前会同相关部门就规范合作出版进行调研,探讨对民营图书工作室进行定位、规范和引导。在国有出版社改制的政策背景下,在平衡政策和利益的过程中,民营出版商和出版社的合作空间,正在原有的书号合作向项目合作、股份合作演进。众多民营出版商预测,决策和管理部门的调研,极可能出台政策或者进行政策调整,以规范民间出版商。
对于原先处于“灰色地带”的民营出版商来说,这一消息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困扰民营出版商十几年的“身份”问题可能得到某种程度的确认。从原先的“黑户”变成“正式户口”,至少是先办个暂住证解决燃眉之急,如长江出版集团收购湖北海豚卡通,使该公司成为出版集团的二级公司,由此解决了“身份问题”。而令民营出版商头痛万分,乃至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回款”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另一方面,规范化的管理将会迅速增加民营出版商的两极分化,原先“二渠道”擅长的伪书、跟风、盗版以及与印刷厂串通偷印加印的伎俩恐怕行不通了,一大批的民营出版商很可能因此彻底关门。
无论最后会出台什么政策,有一点都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决策者和管理层对民营出版商的态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明确,一是正视其存在,二是决不会再放任自流。
至少,遭遇发展瓶颈的民营出版渠道终于等到了久违的一缕光明。
相比之下,处于出版界最低层的图书工作室,却仍然在黑暗中苦苦的摸索。
图书工作室双重挤压下的生活
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图书工作室与民营出版商并不是一回事。民营出版商大多是以“文化公司”或者是“图书发行公司”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就是一个民营的出版社。虽然有的出版公司也叫“工作室”,但是和真正意义上的“图书工作室”并不是一回事。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是为出版社提供选题策划和内容编辑服务,他们的角色在某种程度类似于国外的书稿代理公司(文学经纪人)。形象一点说,如果“文化公司”是出版社的话,“工作室”就相当于是一个“编辑部”。
目前国内图书工作室大约有三千家左右,已形成了一股不可轻视的编辑策划力量,成为许多出版商的“外脑”。承担着出版商67%的选题策划和组稿编辑任务。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