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F :我觉得对我的帮助不大,我基本止于余华、格非早期的作品。
B:你现在身处文学圈当中,会时常碰到同辈作家,那时候怎么对话?
F :我现在也立了几个规矩,也是因为近来几件事造成的。第一我不给任何人写序了,第二我也不告诉别人现在活的作家谁在金线上谁在金线下,按照英文《圣经》上的说的 Do not judge,我心里知道但我不会说,你自己去想吧。比如我可以说钱钟书过线,王小波过线,因为那都是过去的人了。坦率讲,我没必要惹太多麻烦,算了,无所谓。
B:如果看到了混乱之处,不说也不对吧?
F :你说得对。这也是为什么在 2012 年之前,我是著名的老好人,很少批评谁,而这次是实在看不下去了。我认为这个时代超搞笑,我说的那不是新奇的理论,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万事都有标准,并不能因为有些标准不能够定量而否认了标准的存在。金线之上,各花入各眼。为什么现在中国社会有很多人非常反感这个“金线论”?后来我看了一个调查,说中国有大量的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其实两个事情是有关系的,太多的人想走捷径,太多的人不想辛苦读书,不想积累,就想一步升天,什么读书,什么金线,我就靠顿悟,恨不得我天生啥都不干,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不思考,拎起笔来就是文豪。这种东西有超强的误导性和煽动性,对这个社会却很有诱惑力。
B:你之前在文章里说对这句“一生却被读书误”有所触动,怎么说?
F :很多你特别追求、特别热爱的事情,也会有一两个瞬间,觉得我这是在干嘛呢?就跟爱情似的,忽然有一瞬间会有一个冲动要全盘否定。现在我觉得读书是一个特别美妙的事情,但的确不能代替你的全部生活,不能代替你跟人聊天,不能代替导师的作用,但是它应该是很大一部分精神食粮的来源。我担心的误区是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好多东西你连书都没看过,你信啥呢?好多人就只剩后面那几个字——“不如无书”,那是有问题的。
B:你现在阅读和写作时间大概有多少?
F:我尽量每天挤出个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不长。
B:一直是这样吗?
F :一直是,只是现在越来越忙,事越来越杂,酒喝得越来越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