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选书的感觉太像跟书相亲了
图书的品类愈加丰富,置身书海,你会不会挑花眼?你是不是也困惑该如何找书,挑出好书?

在最近的If Book Then 会议上,关于挑书的问题不断被提及,不过,我越听越坚信这其实跟“挑”没有半点关系。
实际上,找书异常简单:随便逛进一家书店,网店实体店皆可,在那儿你会发现:称心的货多得数不清。找书很容易,难就难在分辨好书的能力。判断出哪些书值得一读是个技术活儿,特别是在面临众多选择时尤甚。
众所周知,选择越多越纠结,选项越多,越是好劣难辨。面对铺天盖地的选择,常常让我们不知所措,无从抉择。更多的时候,两手空空一走了之,反而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在巴里•史瓦兹2004年出版的图书《选择的矛盾》(The Paradox of Choice )中对此有很清晰地介绍(我深深觉得出版业的管理人员应该人手一册,好好看看这本书)。
史瓦兹在书中告诉我们:如果不得不面对众多的选择,我们倾向于通过试探法或经验法以减小选择范围,这有助于我们迅速判断当下情形,而无需在搜集齐全部信息后做出充分知情的决定。但这一招有软肋:如果没有可用的经验呢?这时人们就会更加倚赖于最容易回想起的信息。举个例子,单单一则图书的趣闻在你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比一份上百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更深,那么当你评判一本书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受那一则趣闻的影响,虽然后者可能更加精准。
说到该选什么书来读,绝大多数人是基于类似如下的分类展开的:
• 封面设计 • 排印工艺 • 风格流派 • 作者 • 书名 • 版本或出版商 • 朋友推荐 • 书评 • 星级评定 • 是否是系列中的一本 • 剧情梗概 • 其他作者推荐 • 出版日期 • 被其他书籍引用 • 纸张质量(仅限于印刷书籍) • 作者照片 • 广告 • 作者访谈
这个列表还可以无限列下去,但我想你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
问题就在于,这些评判标准往往是有缺陷的。“不要仅凭封面来判断一本书啦”,老生常谈,真到了挑书的时候,大家依然我行我素。说实在的,封面设计和图书内容质量实在关系不大。在自助出版圈,很多图书的封面只不过是对该书流派的一种标示,这法子不错。但只有这么个封面的话,无法向读者确保这本书是好书,只不过告诉观者“本书是XX流派”,仅此而已。
还有些评判标准只在特定情况下非常有用。当我读过某位作者的作品后,我才能据此掂出其他作品的大致分量。但即便如此,也有失准的时候——保不准有些作品不合意。就说我吧,以风格流派作准线的话,我对惊悚、浪漫或西部片之类的不感冒,但我的选书范围不会受此限定,像科幻类什么的,总能找到更多的风格流派满足我。
就算是书评,也非尽善尽美的好标尺——网上有三分之一的评论都拜水军所赐。众口难调,书评不可尽信。我曾经读过好些本5星满分和5星评价的图书,可是看完之后觉得简直是垃圾。相信和我有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
有位出版商曾在If Book Then会议上开玩笑说,最怕听到有人标榜一些初创公司为“图书业的网飞公司(Netflix)”了,部分是因为这家网站总想更智能化,结果却选用了漏洞百出的分类标准。排成长河的书封面示人,塞满书评的页面,堆着各种星级排行,都让我们无从下手,不知道要选哪本来看。这一举措只会让某一部分人大呼“有用!过瘾!”,不过没准网飞公司的目标正是这类人群,话又说回来,这些做法都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
照我的感觉,我们还是应该回到试探法上来,很简单:给这本书一个机会,读它。喜欢它的调调,它让你爱不释手,那就对了,这本书就是你的菜了。就像初次约会,第一章虽然不能完美体现全书的质量,但起码它是一个很好的指向标。就我最近读到的书而言,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对第一章的反应和我对全书的评价相一致。
我希望能有这样一个网站,能让我们正确地与图书“相亲”。摈弃所有有缺陷的评价标准,就只给我书的第一章。不要封面,别透露作者姓名、出版商,别整出书评,别让我看到星级评定,只要正文文本。之后可以让我为其提取关键词,分出流派,可以收集第一章我看了多少,可以统计我从这本跳到下一本隔了多久,梳理出我的喜好。如此,以后才能为我定制化推荐图书。当我遇上我爱的书,让我们在一起吧,或者至少能让我买到我喜欢的格式吧。
现在,接受现实吧:说出那句憋在心里的话,告诉他们在挑书这件事上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在挑书时真正能做出的选择其实只有两种:读还是不读。出版商想要我们爱上他们出的书的话,他们至少得在线免费提供图书的第一章。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