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第五,文字感悟能力
台湾我识出版社的王总编跟我说过,有些编辑的文案一稿就能到位,而有些编辑做了好几稿还是欠火候。为什么,我觉得就是我们的文字感悟力不逮是也。舒婷说“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汉字简约优雅丰盈极富想象力,是当今世界其他任何一种文字没法比肩的;中国的古典文学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足以让今天的身体写作小情小调望洋兴叹。我觉得对汉字有不有品鉴把玩的能力,是能不能做好中文编辑的一个入门标准。我给我们的编辑改文案的时候,往往很头痛,普遍的毛病是文字太罗嗦,而且言不及意。比如时下图书腰封的广告语写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但在信息海量的网络里在图书成山的书店里,读者有空来慢慢走慢慢看吗,根本不可能。原因出在哪,我以为是母语危机是古典修养的欠缺。记住:动人春色勿须多.
我们公司要求每个责编把书的文案作为一个功课来做,首先要写好封面勒口上内容提要,有些编辑写的内容提要千篇一律满腔八股,放在任何一本书上都无可无不可。我觉得有必要把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重新背一遍,把《论语》《庄子》《史记》《红楼梦》再啃一遍。韩少功说中国作家正在丧失两种能力:一是形容的能力,一是解析的能力。以我见,我们新一代编辑与戴文葆、朱正、钟叔河等老一代比起来,不但学养差距大,文字的的“形容“和”解析”能力也相差不以道里计也。
浙江文艺出版社著名出版人兼评论家李庆西兄的审稿意见不做修改就可以直接拿出去发表,可见他本身文字功底之好,我现在还记得二十年前他给自己策划的“学术小品丛书”(因为这套书带动了当时书界的散文小品出版热)写的前言的最后一句“区区小品以期蔚为大观”,通篇只有两三百字,简明扼要而又风雅洒脱,当时让我眼红得发晕。有心的同人还可留心上海的《书城》杂志,每期封四的“每月书偈”就出自他的手笔。立品图书给业界的印象是“干净”,这个主要得力于我们文案的讲究。今后我建议我们每一个编辑的文案都要拿到编辑部来讨论,在切磋中培养文字的感觉;在公司的网上加强编辑荐书,不能抄书,必须用自己的话来写;鼓励编辑就我们自己的书写书评,发表后公司再奖励一次稿酬。
第六,核心价值的提升能力
台湾的蒋社长说对一本书的核心把握不能超过16个字。这对书腰广告语的撰写尤其严格:既把握全书又要言不繁,既通俗易懂又余音袅袅。第一要吃透书稿,第二要恰如其分地表述。考验编辑对书稿把握的第一关就是前面说的撰写内容提要,用自己的话说,不能抄书里已有的前言后记;其次是在提要的基础上,提炼书腰的广告语;第三关也是最重要的是给书起名字,书的核心价值、读者的胃口、市场的卖点都要结合起来一并考虑。这方面立品有些成功的例子,如“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著)“灵魂的事”(史铁生著)等;去年的社科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安徽文艺出版的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新作《中国天机》及书腰封的 广告语”我要给你讲政治”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这样的书名让人读后有叩击灵魂欲罢不能的功效。凤凰联动张小波是这方面高手,我也不揣浅陋冒昧小结三点:1。要简要约一语中的;2。要狠要准一剑封喉;3。要实要虚计白当黑。究竟如何写,得失之道存乎一心。自家好自揣摩去吧。
第七,做减法的能力
钱钟书对编辑有一个很俏皮的说法,“编辑就是自己写不出东西也不让别人轻易写出东西的人”。新老编辑在对待书稿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区别,那就是一个字——删。新编辑在面对煌煌几十万言的书稿,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心态,不管他说的对与不对,反正照单全收,最多改几个错别字就匆匆发稿,然后在填写发稿单“内容提要”时也是云里雾里套话连篇,以其昏昏使人昏昏。比如我在刚做编辑的时候为了强调书稿的出版价值,为了在社领导面前显摆我组到了好书稿,我总是郑重其事地写下“此书填补了我国某某领域一项重大学术空白”或者说“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某某的学术专著”。其实那个时候我对该领域的情况压根不了解,也不跑图书馆也没网络查询,就这样信口开河,想来真是脸红。盲目给一个作者带高帽子就确证了一个新编辑在驾驭一部书稿不能做减法的能力。一个老编辑就不一样了,他会先快读一遍,看说了什么东西,怎么说的 ,篇章结构合理否,主题突出否,哪里该详哪里该略,哪里该小删哪里该大砍,哪里有硬伤哪里太平庸等等,他会把这些问题列一个清单,有理有据,寄给作者让他老老实实修改。一部书稿没有编辑作者之间好几个来回“斗争”,是出来了精品的。一部部浸透编辑的心血的好书稿在出版史上简直数不胜数(陈思和先生编的《艺舟双楫》可以找来瞧瞧)。龙世辉先生就跟我说过,《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甚至包括第一届茅奖得主古华的 《芙蓉镇》是作者写出来的也是他作为编辑删改出来的。
第八,策划力
就是出点子、策划选题的能力,这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打出版充分市场化以来,具备策划力的编辑是最值钱的编辑.立品将出版理解为对思想文化的策动,这个策动力来源于我们编辑个人的策划力。出版史上有几个大的策划都曾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有过深远的影响,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王云五的“万有文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四川人民社的“走向未来丛书”岳麓书社的”走向世界”丛书。所以我们首先要提倡一种大策划,提倡一种没有竞争的策划,没有竞争的竞争是最好的竞争。这是最有创意的策划,如同第一个赞美女人如花。具备这样本事的要对大局走势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前瞻性判断。韩少功当年下海南办《天涯》杂志,他们当初对《天涯》如何在众多文学杂志里凸显出来,而且在文学刊物普遍走下坡路的时候让《天涯》杀出一条血路,这些旨意创意韩少功在《我与天涯》的长文里谈的很精彩,我建议每一个从业者都该把少功老哥这篇大文拿来好好学习。其次要做好市场调查。跑书店,看看市面上最新出了什么,什么东西好卖,卖点在哪里,琢磨别人的书名,琢磨别人的封面,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人巧我拙;跑图书馆上网查询,看看过去出了什么东西,一是避免重复,一是看看有不有再版或者再挖掘的潜力,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是早些年广西师大社贝贝特公司呼延华兄玩的“版本升级”,选了一批已经出过多次的学术名著进行版本改造,用铜版纸做彩插高定价推出,名曰“插图珍藏本”,叫好又叫座,我与李泽厚先生交往多年,都没有想到把他的《美的历程》再换个花样做一把,看来机会不一定留给光有准备的人。三培养敏锐的职业嗅觉。我的朋友唐建福兄一向讷于言敏于行,就是很厉害的选题策划人(我也把他称作书探:史上最牛国内第一),每次见面聊天,我都被他弄得激动又惭愧,激动的是他的好点子,惭愧的是这些点子我咋没想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他的强项是总能在事情还刚刚萌芽别人还一团雾水浑然不觉的时候,他就开始捕捉并行动了。四,勤于思考。同样做市场调查,同样跑图书馆找人聊天,有些编辑能提出选题,有些编辑压根没想法,这就是思考的不够。只有思考的深入才能玩出自己的匠心,否则就是跟风赶浪。
第九,建立作者队伍
如何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
一,陌生拜访。第一次登门,要注意两点:1是对被拜访者要有一个通盘的了解,对他的代表作要精读;2是遵守傅佩荣先生的告诫: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切忌不着边际夸夸其谈。
二,书信交往。对老一辈名家大家,突然造访未免唐突,最好是事先修书一封,然后再上门请教。我早年在北京上海交往的一些学界名流就是靠这个笨方法得来的,如季羡林先生、李学勤先生、李泽厚先生、王元化先生、朱维铮先生章培恒先生。当初为了说动李学勤先生来做“中国学术史”这个高难度选题,我曾经给他写过一封长达十页纸的长信。我至今还收藏着许多名家的亲笔信。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弾.现在的人不怎么爱写信或者写长信了,但你可以发电子邮件,打电话,发短信。纸短情长不胜唐突----我经常一不小心把手机短信当作纸面长信来写,让缘悭一面的作者朋友们感叹在现在的世风里还有这样不识时务死心踏地的出版人。
三,及时跟进。 有些编辑几年下来,作者资源还是很稀缺,他和作者的交往就象猴子摘苞谷,摘一个丢一个。作者队伍的培养,跟进很重要。建立联系之后,怎么巩固这种联系呢?过年过节的时候,你可以发电子邮件,有事没事你可以发个短信打个电话,有事没事你可以登门去看看。随时与作者保持在联系状态,切忌临时抱佛脚,有事才去找他,要让他感觉你是情义之人而非势利之徒。
四,我觉得跟作者交往,锦上添花效果不一定好,雪中送炭可能才是上策。前段时间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编辑兴冲冲跑去跟如日中天的正在龙飞凤舞做签售的易中天先生组稿,易头也没抬,哼哈两字就把她打发了;我最近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教训,就是给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约稿,尽管此前我跟我跟莫言先生有点基础,尽管我把约稿的短信写得如泣如诉感天动地,但结果还是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因为此时的蛙已经非彼时的红高粱红萝卜也。老出版家王云五、张元济他们是在作者最困难的时候,稿子还没有写出来的时候,就将稿费送过去了.
五,学会吃饭。吃饭在舌尖上的中国其实已经不是吃饭,而是吃感情吃关系吃过程吃文化,吃什么不重要看跟什么人在一块吃在什么地方吃如何来吃很重要。吃饭就是吃“人”。所以我主张编辑要学会跟作者们吃好饭。在接待一些重要作者时,我都有意识地想把我们的年轻编辑也带上,有些编辑同人觉得是累赘,不愿意去,错失良机啊。其实在饭局上人们更轻松更打开,酒过三巡,滔滔不绝掏心掏肺酣畅淋漓真气毕露原型再现。此时此刻要“搞定”他不就是坛子里摸乌龟吗。这方面的江湖高手要算知名出版人我一位做社长的朋友,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他除了把本桌上的朋友团结得高潮迭起要死要活,还会继续拓展跑到陌生的隔壁包厢发名片.自北漂以降,晚上很少回家吃饭,同人们骂我腐败,老婆也不给好脸色看,弄得里外不是人,何苦来着,好吃吗,缺吃吗,难道不想回家跟儿子玩享天伦之乐吗,难道不想读书冲电精进吗。伙计们,功夫在书外。文人离不开酒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而且文化人都是夜猫子,这其实是在为公司“上晚班”啊。为公司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为公司争取更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公司争取更多更棒更强的书稿.哪怕吃得脑满肠肥,哪怕喝得天地玄黄,豁出去了——苟利公司生死以,岂因祸腹避趋之。(特此声明:坚决反对大吃大喝坚决反对拉帮结派的官场陋习)
抱歉,拉拉杂杂,松松垮垮,一不小心扯了这么多,耽搁大伙时间。我说的是作为一个当代编辑、传统出版人应该有的份内的或者非正常生活······很俗气但接地气,很土鳖但很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