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一周观点:做平台还是搞内容?
■李 南
年底了,各家都开始做年终总结。数字出版也不例外。但是,比起总结只是有点不好看,还有一件事情却是更加揪心:明年数字出版做什么、怎么做?最近,有三件事情,可能代表了大家在数字出版方面的三种探索方向。 一是中信出版社的数字出版部门改名字了,直接叫做“电子图书工作室”。这个名字的意图很明显,数字出版部不再是数字图书发行部,而是要真实、全面地切入“电子图书”的整个过程,从选题策划,到组稿、三审三校、数字图书上线,都要走出一条不同于纸书的道路。换句话说,这些书是真正的电子图书,而不是纸书1.0。至于工作室就更明白了,纸书的图书工作室大家都知道是做什么的。 做策划、做产品,这是出版商的老本行,毕竟,数字图书的收益还只是细枝末节,远未到影响出版商全年整体收益的地步。因此,要想让出版商专门拿出一个团队来做产品,而且还是纯粹的数字产品,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例如,盛大文学的平台商数以亿计的文字,能挣钱的也没几个,至少目前还需要规模效应。但是,这是一种尝试。出版商回归内容的本源,静下心来,针对数字渠道推出产品,是应该推广的事情。 二是外研社推出的一个名叫爱洋葱网的阅读平台。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电子书付费下载平台,而是一个集付费阅读和阅读分享为一体的平台。当然,他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电子书平台,这也是很多出版机构想做的事情:把自己的产品整合一下,搭建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基于某个细分市场的数字阅读平台。搭平台,做自己的数字阅读内容,几乎是所有出版机构的一个梦想。但是这不是出版机构擅长的事情,也需要更大的投入,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更有那么多的平台失败在前。但是,这不能否定数字出版平台就行不通。优质的小而美的、服务于细分人群的、有着良好阅读体验的数字平台,一定会是今后很多读者的首选,当然也应该是数字出版从业者的首选。 三是科学出版集团联合某文化基金收购万方数据30%多的股份。这是个双赢的选择。科学出版集团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庞大的资源积累,在用户心中有着很强的权威性,近年来在数据挖掘中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万方数据在数字阅读的市场中打拼多年,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和渠道。二者的结合,如果融合得好,将能够发生质变。 数字出版目前挣钱的就那几招:网络文学、数据库,还有办会展。事实上,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数据库,都是学不来的,都需要基因。尤其是数据库,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在行业里没有权威性,数据库很难搞成。所以,科学出版集团和万方的合作,可以看做一种趋势,对于更多的数字出版从业者和机构而言,没有借鉴性。 因此,明年到底是做内容还是做平台,或许会是很多人纠结的问题。以前总说内容的归内容,技术的归技术,平台的归平台。生产力越发达,社会分工应该越细。似乎做内容才应该是出版商的本职工作。但是,这是个颠覆的时代,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谁知道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