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雷鸣:激情挥洒大学出版改革路
他曾经是最年轻的大学出版社社长,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坚持在出版工作的第一线,成了任职最久的大学出版社社长。从当初抱着“湖南大学出版社不会搞不好”的信念来到出版社,到如今湖大社有46种高校教材获得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一切,都与他坚持参与一线工作,亲自把关选题和营销息息相关。
 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雷鸣
人生格言:许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做实在人。
“我当社长是37岁,可以说当时是大学社最年轻的社长,现在我50岁,也许已经成了在这个位置上坚持最久的大学出版社长。”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雷鸣这样回顾自己10多年的社长生涯。从而立之年到知天命的年纪,雷鸣把职业生涯最黄金的时间奉献给了湖南大学出版社。“有时候也会有点疲惫,但对这个行业,我还是充满激情!”正是这份激情,促使着雷鸣将湖南大学出版社从一个产品散乱,队伍不齐的单位,改变成如今朝气蓬勃且在大学出版领域屡屡创新的优质大学社。
“不相信出版社搞不好”
1999年9月,从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的岗位出任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虽然听起来是个颇为光辉的转折,但当时的湖大社并非一片光明。“我刚来的时候出版社图书新书品种每年五十来种,每年只有几百万的码洋,产品种类比较零散,没有明确的板块。一共22个人的出版社,作为一线人员的编辑却只有4个。”雷鸣说。
面对这样的困难,雷鸣面临的只有一条路——改革,大刀阔斧的改革。“我来的时候就抱着一个信念:湖南大学出版社不会搞不好!”在这样的信念下,雷鸣烧起了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产品建设。
在制度建设上,除了建章立制外,他一改以往吃大锅饭的落后理念,改为以效益为目标,对编辑和发行人员进行考核。
在队伍建设上,他积极推进“收入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撤能设”的企业化管理,并用实际行动将这个口号落到实处。绩效考核使员工的收入拉开差距,对于考核未达标的员工果断转岗或清理,并引进高水平人才强化队伍。将总编室和办公室等非一线部门合并,人员队伍向编辑和发行两大部门倾斜。人还是那么些人,活力一下子就出来了。
在产品建设上,经过几年的探索,湖大社逐渐形成了“以大学教材为主体、学术专著和一般读物为两翼”的产品战略。2000年,雷鸣上任后的第二年,湖大社的销售码洋增加了千万。而在“十五”期间,湖大社的销售码洋年均增长均在千万以上。
“做实、做顺、做强、做大”
连续五年保持千万码洋以上的年度增长,雷鸣在他上任后的第一个五年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然而,喜悦之余,他感觉到的是更多的挑战与压力。在职十多年,转企改制,市场放开,数字技术等20世纪以来出版业的重大变革他都亲历其中。“这些年,大学出版的环境变了。”雷鸣不无感慨地说。在他看来,如今的大学出版市场,竞争度太高了,民营资本的介入又使得市场出现新的变化。图书开发的成本高了,传统出版的市场却萎缩了。另一方面,大学扩招后,教材发放又由之前的统购统发改为学生自主购买。有些学生甚至在大一之后就不再购买教材了,这些变化都迫使雷鸣不断思考和探索,带领湖大社在新的环境下开拓创新。
“做实,做顺,做强,做大。”是雷鸣为湖大社应对变化提出的新理念。“做大,做强”是每一个企业的愿景,但“做实,做顺”则令人有几分难解,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对此,雷鸣有自己的思考:“做出版,就要实实在在的做事,出版是一项积累的事业,不要期望一蹴而就”。而他对做顺的解读则是“顺势而为”。一方面顺应市场化环境,推进内部改制改革;另一方面面对新的技术浪潮,要逐步实现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顺是指事物的形式。数字化是出版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必须不断尝试,这样才能在新的环境下有所为。”
在这样的理念下,湖大社在经历了2000~2005年的快速增长期后,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尽管年均增长码洋似乎没有最初那么高,但“做实,做顺”的方式使湖大社在稳扎稳打中积累下了品牌与成绩。“十一五”期间,湖大社有46种高校教材获得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这就是专注积累的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版社的一些重点项目也卓有成效,近年来获得了三项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共计200余万元。 “衣带渐宽终不悔”
尝试,是雷鸣作为社长始终不曾停止过的。刚进入出版社时,正是他敢于尝试人才队伍建设改革,才为湖大社后来的转企改制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产品线的建设上,雷鸣最自豪的是湖大社在设计艺术类图书上的成功。2004年,雷鸣带领出版社在这个领域试水,而今,湖大社仅在这一类图书上的可供品种就有200多种,并在全国占据领先位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到全国各地做选题调研和推广,格外辛苦,也不知前途如何,如今蓦然回首,才发觉当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如今,雷鸣又在数字出版领域开始了探索之路。湖大社的工程教育数字出版项目,已经获得了湖南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支持。该基金为湖大社提供了100万元的资金支持,鼓励其开拓这一项目。“我希望能够以这个项目为突破,逐渐探索出适合大学出版的数字出版模式。我们必须在数字出版领域有所为!”
采访中,雷鸣也坦言,带领湖大社稳步前进的同时,他也感觉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转企改制,集团化,数字转型,走出去……这些问题也令他感到困惑。“走出去,走到哪里去?拿什么走出去?目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原创能力不足,难道总是拿传统文化类图书走出去吗?”对于这些问题,雷鸣还在思考和探索中。
尽管从上任之初就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但回忆自己这十余年的社长生涯,雷鸣坦言:“虽然辛苦,但也欣慰。”一直以来,作为领导者,他一直坚持亲自参与一线工作,选题策划亲自把关,营销发行事事过问。“从来到社里,我就说,我不是来管出版社的,我是来办出版社的。”正是这样的定位,使他带领着湖大社一步步稳扎稳打,取得了今日的成绩。
“纸书还有未来”
在出版社一线奋斗了十余年,当记者请雷鸣回忆这10余年来最难忘的一件事时,他却不知从何说起。“这一路忙忙碌碌就过来了,要说最难忘的事,还真有点不好说。”他笑道。在雷鸣看来,出版社的书获得市场的认可,在市场上具有话语权,便是最令他难忘的,而这却不是仅靠一件事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
工作之余,雷鸣是一个爱书之人。“我是学哲学出身的,所以我什么书都能读,再晦涩的书我都看得下去。”他开玩笑说。平时生活中,他爱看文化和思想经典的图书。“我已经不再是为了冲动读书的人了,而这些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这些书能够体现人类的智慧与情感。”林林总总的图书中,他有自己的坚守:“不读官场小说,不怎么读畅销书,当年也不怎么读武侠小说。”在他看来,当今的畅销书大多只是某种情绪的宣泄,中伤较多。
对于纸书的未来。他认为,“纸质出版已经不是朝阳产业,但也没有必要过分悲观。”未来的纸质图书将向高端产品的定位发展,图书产品的含金量和文化创新含量都会更好。“网络和数字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浏览式阅读。但是这个时代,还是有很多喜欢深阅读的爱书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深阅读。出版人要做的是不要让读书人失望,要有书可读!”
雷鸣简介
雷鸣,男,生于1962年2月,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1983年7月月至1985年9月任教于湘潭大学,1987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哲学原理专业。1987年至1999年9月就职于《湖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主任,执行主编。1999年9月以来,任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2003年评聘为正高级职称,2007年出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论著:
主编论著2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有:
《编辑伦理学论纲》(1992年)
《品位·品质·品牌—论大学出版社成长之路》(2001年)
《论中小型出版社的发展战略》(2003年)
《论大学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与制度选择》(2006年)
《网络出版自由及其合理化》(2008)
《论读者感知价值与图书产品的开发战略》(2009)等
获奖
《论图书表达方式与出版工作的创新》获全国第五届出版科研优秀论文奖(2005)
第三届湖南省优秀中青年出版工作者(2009)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