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接力社李炜:情钟“蝌蚪文”
 接力出版社少儿图书编辑 李炜
作为一名少儿图书编辑,经常看一些汉语拼音类的稿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以说是家常便饭。然而,在很多同仁们看来,一提到a、o、e、i、u、ü,这种大家耳熟能详的“蝌蚪文”时,便眉头紧锁,恨不得想尽各种办法,避开这类稿子。而在我看来,让他们对汉语拼音类的稿子感到如此棘手的原因如下:
首先,就是费力。相比于那些纯文字类的稿子,汉语拼音类的稿子至少要比那些稿子多花费1.5倍的时间去进行编辑加工,常常会因为一个汉字的拼音标注问题,纠结很长时间,这其中不排除请教相关专家的可能性。而对于现如今出版压力越来越大的同仁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件疯狂的事情。
其次,就是不讨好。我们都知道,图书市场离不开汉语拼音类的产品,但是看汉语拼音类的稿子,除了需要细心,还得需要细心。对于那些偶尔看这类稿子的同仁们来说,常常会很是抓狂,更会为出版后“被出现”的一个又一个的差错悔恨不已;可是经常看的人,便会很容易地、准确地找到稿子中汉语拼音的相关问题所在,就是像某部电影里演的一样,拿双筷子,便能通过听声、辨位,来夹苍蝇。
所以说,“费力不讨好”是很多同仁们眼中对这类稿子的代言广告语。
其实,汉语拼音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人还是停留在“九年义务教育”之时。故面对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蝌蚪文”,避而远之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可我偏偏对汉语拼音情有独钟,记得2007年,我进入出版行业不久,在师傅路老师的指导下,看了我编辑生涯中的第一本稿子,即《三国演义》(拼音版)。那时看汉语拼音类的稿子,基本是“看一行文字,查几回词典”。但我总是对自己说,“万事开头难,好好儿积累属于自己的财富”,更何况,面对着这些好玩、有趣、神奇的“蝌蚪文”们,我又怎可以把它们抛弃呢?所以,我为了可以更好地完成这类稿子,往往会在编辑加工时,身边放一个小本子,它是专门为那些容易拼错的字或词准备的,可谓是VIP待遇了吧。而正是那会儿打下的基础,为我日后看汉语拼音类的稿子提供了十足的便捷。现在,一有时间,我还会把这个小本子拿出来,重温一下这些“日常积累”,例如:
第一,古诗词中的汉字一般不要标注轻声和儿化。
第二,某些历史悠久,并且日常通用的双音名词的后一个音节需要轻读,如“篱笆”、“萝卜”、“蘑菇”、“栅栏”等。
第三,部分代词、副词后缀需要轻读,如“我们”、“他们”、“咱们”、“这么”、“那么”、“怎么”等。
现在,我俨然成为了“汉语拼音专业户”,只要是有汉语拼音类的稿子,就非我莫属了!就拿我去年做的“中国古典名著拼音版(全8册)”来说,什么儿化音、什么多音字,什么有关轻声的问题,我已经可以轻松地逐一化解:
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的“凡例”中对“注音”有明确规定:“起来”表示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做补语时,如“拿起来”、“好起来”等,“起来”两字都有轻重的变化。例如在“拿起来”里,“起来”两字都轻读;插入“得、不”以后,如“拿得起来、拿不起来”,“起来”两字都重读。“起来”两字之间再加宾语,如“拿得起枪来”、“拿不起枪来”,“起”字重读,“来”字轻读。“上来”、“下去”、“出去”等都可以有同样的变化,注音也用同样方式。
又如,在处理“一”、“不”等字的发音上,《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在该字条末尾处有“注意”二字,大概解释如下,“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不’等字,都读一个声调”。
还如,我们在生活中常用到的几个词,“还是”、“要是”、“真是”、“先是”中的“是”都应该读轻声;“鼹鼠”的“鼹”应该读三声、“主意”的“主”应该读三声等。
总之,在浩瀚的汉字海洋里,我有这么一帮“蝌蚪文”朋友,是一种幸事,也正是它们,让我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自信、不断地快乐。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