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地方馆配会如何走出地方
■受访者:许大华 江苏凤凰新华书业股份有限公司图书公司副经理
□采访者:葛丽媛 本报实习记者 3月18日,由江苏凤凰新华书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0中国·南京春季馆藏图书展销会”在南京举行。
从2006年至今,南京馆藏会经历了近四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品牌。 一面是业内呼唤大的馆配中盘商,一面是各发行集团纷纷举办自己的品牌馆藏会。二者该如何结合和互补?地方馆藏会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我们不妨看看江苏新华的馆藏经。 从馆到社两手抓
《出版商务周报》:江苏新华从2006年就开始举办馆藏会,展销成绩一年比一年突出,已成为品牌馆藏会。请简单介绍一下这几年馆藏会的效果和收益。
许大华:从2006年10月江苏新华举办第一届馆藏会开始,今年春季的图书展销会已是第八届。
在销售码洋方面,秋季馆藏会由2006年的3000万上升至2009年的5000万,增长了66%;春季馆藏会由2007年的1700万上升至2010年的4000万,增长了135%。每届图书馆客户均达到500家以上,涉及20个省份以上,最多的达28个省份,客户类型由大中专院校、公共图书馆扩展至中小学图书馆、社会各类型团体,参展选购人员都在3000人以上,还有部分国外图书采购商参加。在举办馆藏会类型上,扩展至全国教育类图书书展、优惠书展等,目前年销售码洋1亿以上。
《出版商务周报》:在开馆藏会的过程中,要分别邀请出版社和图书馆参与。如何兼顾二者,如何开展与他们的合作?
许大华:作为在出版供应商和图书馆客户商之间起桥梁作用的馆配会,只有与馆社双方搞好关系,才能保证展销的顺利进行。
展会前,承办商就应在出版物产品的选择、展场的布局、现场的导购、出版物的推介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在展销前,出版社参展人员会作为馆藏会工作人员接受馆藏会统一的工作培训;参展期间,则作为展会工作人员服从展会现场的统一管理。
同时,健全和完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尤其是建立紧密型市场客户体系对于巩固馆配市场意义重大。对于省内的图书馆,充分发挥集团连锁经营的优势,对所属区域图书馆逐一宣传、摸底,统计各大高校、公共图书馆等的图书需求量以及相关品种。对于省外的图书馆,以建立的省外紧密型图书馆客户为主体,构建馆藏会客户网络体系。
据统计,历届展销会有效参展客户都在400家左右,图书馆实际选购人员在3000人次以上,按人均计算,参选人次与实现销售比在1(人):11000(元)以上。按参与终端图书馆计算,平均每家参会图书馆选购额达10万码洋以上。 从产品到服务 特色取胜
《出版商务周报》:现在各地都在举办馆藏会,但是真正形成品牌的并不多。你认为举办一次成功的地方馆藏会,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许大华:地方馆藏会的成功要靠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参展产品、客户对象、展场布置等方面。 在参展出版物内容的选择上,首先注重参展出版物的质量,强调丰富性、学术性、适用性相结合。 在出版社的选择上,强调重点社、大学社、地方社相结合。在布展上,一切从方便图书馆选购出发,从图书馆采购工作特点出发,在现货卖场布局过程中,兼顾出版社版别、图书学科类别、地区类别,展架编排、图书陈列、宣传导购注意适用性、通透性、方便性、美观性相结合。
在数字化建设上,注重馆藏会信息、网络计算机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展销会所有出版物产品编制MARC分编数据,为图书馆配套数据查重服务,图书选购使用先进的网络查重、选购设备RF枪终端,提供现场数据查询、专题式数据选购等服务,实现馆藏图书展销会的初步数字化。
在服务上,从客户的组织、分工人员的联系、参与展会登记、参会的跟踪配套服务、数据处理、参会安排、后期的发货管理、数据服务等要有始有终。
《出版商务周报》:能谈一下南京馆藏会在上述这些方面的做法吗?
许大华:这几年的南京馆藏会在采购形式、采购规模、采购品种、采购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选购形式多样,现货现选、样本采选、数据选购、网络客户端选购模式应有尽有;规模大,除全国性的书市、订货会外,展场、品种、客户组织等综合规模在书业的专业性展会中列全国第一;现代技术应用程度高,依据集团信息化支撑,采用现代馆配采选技术,订购查重、网络选购、现场查询,还配以MARC数据;求新、求精,在品种选择、参展出版社的选择、客户对象的选择上,注重质量、注重实效、注重投入与产出比,从“新”、“精”、多赢角度综合考虑;注重销售性与事业性相结合,馆藏会追求的不仅仅是销售数字,更重要的是树立服务理念,创造品牌价值。 大中盘是趋势
《出版商务周报》:在今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有人提出了“馆配呼唤大中盘”的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许大华:目前真正形成品牌的馆配会还较少。按照严格的标准来看,全国范围只有10%的馆配会能算是合格的,馆配市场的大中盘将是未来的趋势。因为目前的馆配市场还处于整合期,整合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一些大的、优秀的大中盘才会引领行业的良性发展。从图书馆方面讲,一些“985”、“211”工程的高校图书馆特别希望馆配市场进入有序阶段;出版社方面,面对回款难的现状也希望行业中能有诚信经营的馆配商涌现。
但地方馆配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整合竞争、区域垄断的趋势。行业中出现托拉斯并不可怕,因为,将来的馆配市场必定是由大的馆配商承办,小的企业可作为一种加盟单位参与。 《出版商务周报》:既然馆配大中盘是未来的趋势,那你如何看待现在各地举办的地方馆藏会的前景? 许大华:对于地方馆配会的前景,我还是持看好的态度,但还有一些地方可以改进、完善。
首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使馆配会的单一销售功能逐渐向事业性、销售性功能转变;要充分考虑并努力适应图书馆的馆藏结构、藏书业务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馆配会在品种、布展各方面的建设。其次,要将馆配会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从信息化建设、物流建设到采购甚至是物业管理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第三,加强馆配的数字化建设将是中盘商竞争的亮点。数字化建设将使客户和出版社能够及时地与书店沟通,打造及时的、交互式的沟通平台,这会给馆配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习编辑:罗谦)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