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新课标修订 压力商机并存
 东四九条小学学生在上课 摄影周良
修订后的新课标,将为教材出版带来哪些影响,为出版社带来哪些机会?
■本报记者 原业伟 白 玫
2月初,修订版新课程标准正式公布,一时间牵动全行业目光。此前,教育部曾印发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会正式启用。 新课标修订的“发令枪”响过之后,教材出版商和教育出版社都在做什么工作,市场蛋糕是大是小、还是维持原样?带着这些疑问,《出版商务周报》记者采访了多家出版社。
文史送审 尚未确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教材修订工作早在去年修订版课程标准公布前就已开始,并于六、七月份进入实质性修订环节。目前,根据教育部要求,包括小学一年级(上下册)和七年级(上下册)在内的起始年级部分学科的教材已送审完毕,预计今年三月份公布审查结果。而未接到送审通知的如语文、历史、政治类学科教材还在等待送审。 对于新课标的修订,各教育社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作为教材大社以及课程教材研究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韦志榕认为本次课标修订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特别的关注。 首先,本次修订更加强调德育为先的理念,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学科内容很好的融合,便于孩子们接受。教育部在课标审定工作中,还专门成立了几个专题组,其中就有一个组专门审查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贯彻情况,说明对此问题的重视。 其次,注重能力培养,这也是课程改革中一以贯之的理念。本次修订仍然坚持这个理念,例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用行为化动词来表达学习目标,这是重视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体现,目的是通过具体的学习行为来掌握知识,这在修订后的课标中依然如此。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操作能力和教师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对内容和行为要求等进行了梳理和精简,使之能够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实际。 第三,与时俱进,将新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融入课标。 第四,为学生减负,这是新课标修订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减负指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总体来说,本次修订全方面地降低了难度,在知识点的选择上也有所调整。例如地理学科,在对大洲的认识上只要求学生认识大洲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关系,而不要求掌握相对复杂并且涉及面过广的大洲人文环境。 最后,加强纵横向联系。对此,教育部在课标审查时,有一个组专门审查各学科课标中纵横向联系的问题。 “总体而言,修订后的课标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遵循中国教育教学实际和教育教学规律。” 韦志榕补充道。
书法教材 或成新宠
在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语文学科,不仅减轻了中低年段识字压力,还要求专设书法课。书法课具体要求为,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会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目前,书法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而据相关人士透露,教育部正在组织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对此,韦志榕透露,人教社正在编写书法教材,目前人教社与书法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配合语文教材的书法教材,另一类是应地方需求编写的书法教材,这一类教材主要从书法本身的特点编纂,与学科的密切程度并不高。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人教社一向十分重视,在未来将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不断开发这方面的产品。 除了编写书法类新教材,重印旧教材也成为了一些教育社的选择。以四川美术出版社为例,川美社的书法出版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品板块,软硬笔、各个年级、各种字体都很齐全,川美社社长马晓峰表示,今年将按读者需求重印书法教材,印数为每册5000册。此外他还透露,相比较而言,硬笔书法教材的销量要好一些。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教育社未计划编写书法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顾华明表示,书法课教材暂不会进入苏教社的教材体系。而浙江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张伟建透露,毛笔字属于专项补充,和浙教社往年的产品不一致,目前没有跟进做教材的计划。
后续调整 连锁效应
在本次新课标的修订过程中,地方教育社感受到了很大压力。 一些地方教育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教材这两年的印数已经有所缩减。尽管有些地方教育社的教编组已经做好了修订的准备,但这次文科教材的送审通知迟迟未到,各方猜测也很多。 “如果部编教材占统治地位,那么地方社的销售份额将会进一步压缩。因此,今年的教材出版工作很可能会滞后,这就为秋季教材上市增加变数。”一位地方教育社社长坦言。 同样焦急的,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出版社,例如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等,由于其教材要等到汉语教材确定后才能进行翻译,因此更为滞后。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的修订也令数字教育产品跃跃欲试。针对人教社的重点数字产品“人教数字校园”,人教社要求起始年级的教材编辑团队要更多地参与到“人教数字校园”相关内容的架构和编辑工作中,使新课标修订内容在“人教数字校园”中也相应地有所体现。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