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出版社的技术之“困”
■实习记者 崔 立
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产值突破千亿元,行业发展迅猛,整个产业链上各方企业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交流也日趋紧密和频繁。作为数字出版行业的主要内容提供者——出版社,虽拥有丰厚的内容资源,却囿于种种情况,在同技术商、平台商的合作时抱以谨慎的态度。
人才培养之困
数字人才队伍的羸弱是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转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王勤在微博上指出,十多年来,我们在数字出版领域少有注重编辑人才和编辑业务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更别说是智能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大力提高先进文化的生产力就要提高先进文化的制造力,发展先进编辑工具,提高先进工具应用水平,培养大批能熟练应用先进编辑工具的优秀编辑人才,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最基础的工作。 其实,出版社早期有培养数字人才的机遇。法律出版社信息中心负责人陈晖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2003年起,出版社招纳了一批懂技术的人员来搭建自己的门户网站、推出音像制品等形式开始数字化尝试,但是由于当时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不足,未能给这批人一个良好的晋升和发展空间,使得这批原本能够为出版社提供数字出版支持的人既得不到专业技能的提升,也看不到未来的前景,纷纷转投做技术的公司。”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新媒体运营部主任毕昱指出,数字出版是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出版的编审校印发流程,它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技术背景,而出版社长期以来,专注于纸质书的内容出版,造成了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不足的现状。
合作沟通之困
由于早期不注重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导致了如今出版社在同技术公司的合作中处于劣势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出版社在迈向数字出版转型时,看不清未来的方向,抓不准自己的核心优势;其次,同技术公司合作中,没有一位通晓技术的人来判断对方所提供的技术是否是切合自身实际需求;最后,出版社不懂技术,某些技术公司会凭借着技术优势变相盘剥出版社。 陈晖向记者坦言,现在出版社缺少的并不是基础的纯技术性人才,而是急缺既深谙传统出版又具有数字出版经验的桥梁性人才。出版社只有培养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数字出版人才,才能够更好的同技术公司进行合作。同时,不少技术公司也需要转变以技术换内容的做法,站在互相平等的地位上来谈合作,在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要多听取出版社的实际需求,避免闭门造车。 毕昱向记者表示,出版社在谋求数字出版合作时,必须要出于长远考虑。第一,要充分考察合作公司的资质和发展前景。目前大多数技术公司都是政策性公司,一旦国家在数字出版产业上的政策有所调整,这些公司就会濒临倒闭;第二,要考虑到后续的兼容性。现在各家技术公司所采用的标准格式不一,将来合作结束后,不同格式如何转化会是比较大的障碍;第三,要紧抓自身所拥有的内容资源,以防有些技术公司变相掠取出版社的内容。
版权保护之困
在法律对数字版权保护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管控手中的数字版权是每个出版社不能忽视的问题。毕昱对记者说,一些技术公司本身拥有较好的技术,但是在合作中我们发现,他们用自己的技术来换取我们手中的资源,并且又将我们的内容资源低价贱卖掉。任何时候,出版社都是依靠内容活命的,技术公司采用这种手段来获取内容资源,是让出版社无法容忍的。 一位业内人士印证了这种说法,他表示,技术公司在同出版社达成合作时,会让出版社以文档等形式提供自己手中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工后将这些内容放到自己的平台上向用户提供下载。这其中技术公司会支付一定的费用给出版社作为内容的使用费,由于下载的用户过少,技术公司会将这些内容转投到其他平台来赢利,不过在转投内容过程中,则直接绕过出版社,直接和其他平台商来签署协议。当后期出版社发觉问题时,技术公司也只支付少量的版权使用费,并且不向出版社提供可以查询的下载次数等相关数据,这就严重损害了出版社的利益。 化解这些困局需要的是产业链各方以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来进行合作,既充分顾及彼此的利益,又能以短补长,取得良好的收益。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