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回顾过去10年,老杨认为,他们经历了三个关键时间节点。2001年,时任外文局局长、现任中宣部副部长蔡名照魄力非凡,果断停掉对出版社每年200万元的补贴,砸掉铁饭碗,将新世界出版社强力推向市场;2005年,出版社出台改革措施,实行市场机制,单书核算,编发互动,实现连年高效增长;2010年,出版社正式转企,新任外文局局长周明伟指示,按照“精通业务,追求卓越”的精神,加强重大活动、重点项目、重要任务的策划和管理能力。老杨说,“我们的员工对改企波澜不惊,并无不适应,出版社多年来坚持改革,员工对市场化运作早已心领神会。《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的策划成功,正是对此要求的具体体现。”
数字出版初见成效
近10年来,中国出版业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局。老杨说,数字阅读模式、出版物网络销售,对卖场销售冲击很大。从2007年开始,新世界出版社每年也在不同程度上遇到危机,随之迸发出的是紧迫感和应对之策——2008年“逆势而上年”,2009年“整合出版资源年”,2010年“数字出版上马年”,2011年“转变发展模式年”,2012年将是“产品结构调整年”。
2011年新世界出版社发行规模虽无收缩,但增长速度却放缓。除了网络的冲击以及阅读方式改变的原因,另一个因素是2010年中央148家出版社改企以及各地方出版集团深化发展,大部分得到了新的注资,其结果就是2010年新书造货势头暴涨,而新书造货又最易挤入大众板块,使得大众板块盈利空间大为缩小。暴增的新书造成各地书店应接不暇,各图书销售网站大打折扣战,使实体书店逐步沦落成图书展示厅,无更多销售时间和空间给予新书足够关照。面对如此惨淡的局势,老杨意识到,观念必须有所转变,也必须有所动作。
老杨不单胆大,还常有惊人之举。早在2001年,老杨仿佛受到某种昭示,居然注册了新世界出版社数字出版的两个域名(nwp.cn和nwp.com.cn),并预交了10年的费用。2010年,老杨悄悄拉起了一票人马,破天荒地投入了100多万元,经过几个月的封闭设计,居然造出了新世界出版社第一个数字出版平台(nwp.cn),并于2011年5月投入试运行。
老杨此举,记者实在有些惊讶。很多出版社所谓的数字出版,只是将纸本书变成电子书,作为本版书数字展示窗口而已。而老杨从一开始就直奔要点而去,他们要的是有品牌的互联网出版社开放平台,不单要实现数字转换,而且要实现数字出版发行。为此,他们为平台设计了三审制的程序,以吸引作者尤其是草根写手在出版平台上创作,并帮助作者出版电子书、纸质书。在最初设计出口中,还一度打算和京东联手,试图建立强大的销售前台。
在新世界出版社数字出版部的办公场所,不到50平方米的房间里挤满了11名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老杨介绍说,从今年3月开始筹备组建运营团队,不到一年时间,他们整理了社内5000余种图书的CIP及版权信息,收集了4000余种历史图书进行数字化,吸引了数十名作者的200余部原创作品,全部三审三校完成数字出版,并和移动、联通、电信等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今年7月,他们与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共同举办了“手机读红书”活动,推出了《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手机书,同时,在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建立了阅读专区,该社成为继作家社之后第二个建立阅读专区的出版单位。另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还上线苹果Appstore平台和亚马逊Kindle平台,并实现销售;该书的书配盘项目也获得了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重点电子书项目支持。老杨说,这个项目的实施能够保证党史教育更好地覆盖电脑终端及其阅读群体,从目前短短半年多的运营来看,数字出版平台每月有数十万元的收入,已实现收支平衡。
尤其值得惊喜的是,该社的数字出版平台最近列入了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并得到了财政部的资金支持。用新世界出版社副社长赵远志的话来说:我们的实干精神引来了“金凤凰”。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