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你们想呆在鸡窝里吗? 不一样的法国童话书
卡梅拉是一只不想下蛋只想看海的小鸡。卡梅拉的两位“父亲”都在农场中长大。艾利施跟农场中的鸡、猪、马聊天。艾利施每天上学前都要清理鸡舍,那种味道一直保存在他的记忆里。
法国系列童话《不一样的卡梅拉》2006年进入中国,到2011年销售突破600万册,中国成了“法国小鸡”最受欢迎的地方。面对这套书,中国家长分成了两个阵营:喜欢的会称赞它不会老是教孩子“遵守秩序,团结友爱”,不喜欢的会愤怒指责:“不睡觉,不下蛋,离家出走,这不是教孩子不听话吗?”……
“我要呆在鸡窝里”
“你们是想像卡梅拉一样去看海,还是像其他小鸡一样呆在鸡窝里?”2011年11月5日,在深圳一所小学的公开课上,老师问。
卡梅拉是一只小鸡,不喜欢和别的小鸡一样下蛋、睡觉。她想去看海,却被爸爸一把抓回鸡窝。趁着夜深“鸡”静的时候,她偷偷溜出鸡舍,穿过暴风雨,踏过独木桥,翻过大山,终于来到海边。
“我要呆在鸡窝里,因为我怕独木桥会断。”“我要呆在鸡窝里,因为那里有爸爸妈妈。”孩子们一个个站起来回答。很明显,没有那么多人想和卡梅拉一样去看海。
在一旁观摩的克里斯提昂·艾利施瞪大眼睛:“这种回答,太罕见了。”这个创造了卡梅拉的法国人说,“当然,如果小孩子不愿意离开爸爸妈妈,也是正常的。”
十岁那年,艾利施第一次离开家时,也哭了整整一周:“冒险是大家都很向往的事,但真正跨出这一步是需要勇气的。”
2000年,法国画家克利斯提昂·艾利施和法国作家克里斯提昂·约里波瓦合作创作了《不一样的卡梅拉》之《我想去看海》。此后,这套每本只有48页的童书以每年一本的速度被创作。2006年,卡梅拉来到中国。从那时起,中国成了“法国小鸡”最受欢迎的地方。
2011年,卡梅拉DVD进入中国,图书销量也破了600万册——这是它在欧洲总销量的七倍还多。这是艾利施第三次来到中国,他的搭档因肾结石手术未能远行。
很多时候,艾利施觉得中国的孩子们没什么不同:都喜欢小鸡、都愿意去表演它们——中国孩子在表演时可以把台词完全背下来,这令他十分吃惊。
卡梅拉译者郑迪蔚陪同艾利施在中国的全部行程,一次签售时,一个五岁的女孩拿着自己写的五个美术汉字“我想去看海”,默默站着,孩子母亲不断在身后推她:“快点呀。”小女孩这才把字拿过来递给艾利施。
“自始至终这孩子面无表情。”郑迪蔚说,在中国,这样的情景很常见,“孩子可能没那么主动,都是妈妈在后面推。而法国孩子,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那只想看海的鸡
中国的家长在网上分成了两个阵营。喜欢卡梅拉的,会称赞它的个性、它的勇敢:“内地的绘本老是教育孩子遵守秩序,团结友爱。”
不喜欢卡梅拉的,则会愤怒指责:“不睡觉,不下蛋,离家出走,这不是教孩子不听话吗?”“小鸡那么小,怎么就开始谈恋爱?”“小鸡在海里撒尿,孩子会跟着学”……
在海里撒尿,艾利施也干过。“好像条鱼一样。”他说,“我们想把真正的童年生活写进故事中。”
让中国家长愤愤的“谈恋爱”,是说《我好喜欢她》中,卡梅利多(卡梅拉的儿子)喜欢上一只小母鸡的故事。“小孩子的爱很朦胧,会感觉到一种生理上的心跳,但不一定是成人意义的爱情。当然,真实的法国小孩子也很害羞,没故事里那么浪漫。”艾利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至于“不睡觉、不下蛋、离家出走”,艾利施的核心意思是,梦想改变人生。“卡梅拉不愿意每天要么下蛋要么睡觉,她要去看大海。虽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困难,但她看到大海的那一刻,她的梦想实现了。因为这次冒险,她的人生也改变了。”
1989年,舞台剧演员、导演约里波瓦的儿子出生,从此他变成了“已经三百多岁”的爸爸,每天负责讲故事,故事里自己的妈妈是“爱尔兰仙女”。故事讲多了,他也变成了儿童作家。
1995年,在一位法国戏剧导演的引荐下,约里波瓦和艾利施决定,要合作一本儿童书。两人创作了很多故事都不成功。1998年的一天,约里波瓦驾车旅行,在一条海滨大道上,忽然横冲出来一只鸡。约里波瓦紧急刹车,看着小鸡大摇大摆地走过去。“一只想看海的鸡!”约里波瓦想到。两年后,这只鸡成了卡梅拉的原型。
欧洲的传统故事是《安徒生童话》和《伊索寓言》。那些故事和一些中国家长想要的童话一样,永远是正义战胜邪恶;故事中的人物,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对的就是错的,“公主和王子都会有个美好的结果,但是只能到结婚为止。”
传统的价值观在法国大革命后改变了。“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出现了三个阶层:富人、中产阶级和穷人,社会结构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同了,所以我们赋予了以前的童话中没有的价值观,比如说追求个性自由。”艾利施说。
卡梅拉想打破的,还有以往故事总以男性为主导的惯例。在卡梅拉里,故事的主角总是女性角色——想看海的卡梅拉和战胜坏蛋的卡门都是小母鸡。“许多故事里,女性不是照顾孩子,就是处理家务。我们希望女性能有独立的思想。”艾利施十分欣赏中国古代画家的一句话:“画一幅画,不是为了把眼前的事抄下来,让大家都看到,而是为了表达画后面的思想。小孩可能不会完全理解,但他们会感觉到,只是说不出来。”
绵羊·狐狸·小悦悦
2010年,澳大利亚绵羊史莱克成了报纸上的明星。为了保住一身羊毛,它在2004年躲进深山,直到六年后才被人发现。据说,史莱克身上六年没剪的羊毛,足以做出20套高品质的大号男性羊毛西服。
这个故事被画进了卡梅拉系列的第十本《我要救出贝里奥》:小羊贝里奥不想被剪羊毛,就躲进树林,结果被怪物抓走。小母鸡卡门带领小鸡们,设计救出了贝里奥。艾利施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这个故事理解“团结”。
艾利施觉得,无论创造什么样的角色,都是会长大的。故事作者一定要考虑到它长大后的情形。
在最初的几个故事中,艾利施让孩子们去实现不同的梦想:想有颗星星,想找回太阳,想有个弟弟……画到第六本的时候,艾利施忽然发现,小读者们已经慢慢长大了:“他们随着小鸡在长大,长大后就会有自己人性的需求了。”
为了解释友情、团结,《卡梅拉》中不断增加着新的人物:小胖墩、鼻涕虫、小刺头……绵羊贝里奥的故事,就在这时候发生。
社会现实也逐渐被艾利施他们加进故事中。2008年,两人看到一条新闻:在法国的一所小学里,高年级的同学把低年级的同学抓起来,让低年级的同学打架,他们在一边看热闹。如果不打,高年级的同学就会揍他们。
在《我不要被吃掉》里,大人和高年级的孩子被约里波瓦和艾利施改写成狐狸,他们把小公鸡抓起来让他们决斗取乐。“狐狸不吃他们,他们要的只是一种野蛮的欲望。”艾利施说。
《不一样的卡梅拉》有很多现实的残酷:卡梅拉被哥伦布抓住,哥伦布命令船员:“把它拿去煮了。”卡梅拉急中生智说:“为了丰富您的早餐,我保证每天早上下一个鸡蛋,这可是专为您下的呀!”
书中只讲了残酷的一面,残酷的另一面是:卡梅拉是牺牲了自己的孩子——鸡蛋,来换取自己的命。其他那些蹦蹦跳跳下蛋的小鸡,每天都在奉献自己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和残酷的东西,我希望把它带到故事里面的时候,增加更多幽默和感性的东西,而不是把现实的残酷带进去。”艾利施说。
和所有卡梅拉故事一样,《我不要被吃掉》最后有个不错的结局:狐狸们被小母鸡用蔬菜拼贴假扮的“怪物科尼”吓跑,小公鸡们得救。
艾利施觉得,阅读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意义巨大的。十岁时,艾利施读了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他看不懂,也并不喜欢这个故事。二十三岁,重读这本书的时候,他哭了——在《小王子》里,圣·埃克苏佩里用小孩子的视角,嘲笑了成人世界的荒谬。
在中国的几天,艾利施听说了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的事情:“我们谈论了那个被车轧过的小女孩,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重要,它会让孩子学会善良、勇敢、真诚。长大以后成为一个真正有担当的成年人。”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