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当儿童阅读被做成营养套餐
前几日,和一位老师聊到广东将在全省中小学推行分级阅读这件事,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我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多年来一直在尝试分级阅读,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是老师都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是学生,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推荐书籍,不但保证了阅读的量,更保证了阅读的质,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高品位的阅读。其次,分级阅读很受家长的欢迎,尽管每位家长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大多数家长往往无所适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阅读经历不一定适用于自己的子女。
记得有一次,我发现班里一个学生在读《毛泽东选集》,问他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他说,有一次和同学闹矛盾,爸爸就从书架最里边找出这本书说:“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就看看这本书。”还告诉他说,这是小时候自己的爸爸教给的办法。我好奇地问这个学生:“你找到方法了吗?”孩子无奈地说:“我根本就看不懂!”我想当年那位有创新精神的爷爷可能真的让聪慧的儿子找到了办法,但是当下这位聪慧的儿子却无法让自己的小孩从中寻求到真理,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呀!
分级阅读之所以受到家长的欢迎,还有一个原因。现在电视、网络、电子游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能让孩子静下心来阅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校的推荐加倡导,正可以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
其实,把好书推荐给学生,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老师与孩子共同阅读时,我们的内心也常会有孩子般的愉悦。
推广阅读、营造书香校园肯定是件好事,但另一方面,面对差异性很强的阅读群体,推行指定性的分级阅读,应是件必须谨慎对待的事。推荐书的依据是什么?是科学,还是经验?我看到一份资料介绍说,推行分级阅读的一些欧美国家,对于每一页字数的多少、字的大小,都是经过研究测算的。我听说广东实施分级阅读时,在书目的选择上兼顾了心理、性别、地域等特点,我想这也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态度吧。
对于分级阅读,我还听到另一种声音:我国有着优秀的阅读传统,读书一直被看成很高尚的事,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件美妙而又享受的事,是自觉自愿的,几岁读《三国演义》,几岁读《红楼梦》,都可以当成长大后的谈资,既然这样,又何必搞分级阅读?真正实施了,会不会限制孩子的阅读呢?
我想作这样的比喻,分级阅读就像圈养小马驹。对0岁-12岁孩子的阅读分级,尤其是针对4岁-12岁这个年龄段的阅读分级,在欧美已经成为一种公众常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数还未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所以亲子共读是推进儿童阅读的一种最主要手段。“共读”概念是针对低幼龄儿童,主要是小学及学前儿童,要求有家长或老师陪伴、辅导阅读,共同完成阅读体验。这就对学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仅要提供书单,而且需要真正地组织好阅读。以清华附小为例,对于必读书目,老师都会写导读,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也会涉及到读书报告单上的内容,这种统一规范阅读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孩子提供均衡的阅读营养。
记得有一次,一个六年级的男生对学校要求读的《城南旧事》颇为不满,阅读课上侃侃而谈,中心观点就是这本书写得太慢了,没有《哈利·波特》读着过瘾,这个孩子的发言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其实,这样的发言正反映了阅读的“营养不良”,在快餐文化流行的当下,让我们的孩子慢下来,也算是阅读的一个作用吧。
当然,圈养式的分级阅读与放养式的自由阅读并不矛盾,圈养提供的是最基本的营养,而一匹骏马的强壮,还要靠放养时的历练。无论圈养还是放养,都离不开一个“养”字:培养、养成。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看来书真的会滋养我们的一生!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