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版权输出需“一炮打响”
独家专访美国《出版人周刊》社长乔治·斯洛维克
■本报实习记者 戴园园
第18届北京图书博览会上,一身简便西装的乔治·斯洛维克——美国《出版人周刊》新任社长——正坐在一个简单的美国展位前和同行低声交流。继今年四月购下《出版人周刊》后,斯洛维克一直致力使该出版物更具国际化视野,并积极打造完善的数据库平台。 9月2日,斯洛维克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就目前中美出版业的异同、全球数字化进程以及中国出版物版权输出进程给出了他的理解与阐释。
数字时代传统书业出路何在?
《出版商务周报》:《出版人周刊》报道的数字表明,电子书在美国的销售业绩突飞猛进,可以说是在蚕食传统图书的销售,这点在虚构类文学图书的销售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乔治·斯洛维克(后简称“乔治”):的确是这样。对美国出版业来说,短期赢利还是比较乐观的。阅读平台更加丰富,因此阅读的门槛逐渐变低,对于一本书,出版商可以从不同渠道(传统、数字)赢利。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当数字阅读对读者的吸引力越来越低,而传统印刷的需求同时降低时,如何从众多出版商中脱颖而出便是谁都不可逃避的挑战。目前来说,美国的传统印刷出版的销售额已经降低了二十个百分点。
《出版商务周报》:所以对独立书店来说,现在日子很难熬。 乔治:对,应该说,对整个图书零售业都是非常难熬的,而且这是一种全球现象。对于独立书店来说,价格是他们最大的软肋。现在很多人会走进一家书店,翻阅自己喜欢的书,看中后再回到网上以更低的折扣购买。因此我认为,独立书店的出路在于:网上网下兼容并蓄。不仅是在终端零售中,还要在网上找准自己的定位。美国的一些杂志现在正在尝试这条道路。 就拿《出版人周刊》来说,我们在杂志的封面上印上独特的二维码(QR Code),当读者觉得这本杂志不错、想要购买时,他/她可以用手机拍下这个二维码,通过一定的途径连接到网络,就可以购买这本杂志的电子版。现在美国的很多书店都在运用二维码,我相信这种运用以后会越来越普及。
版权“走出去”困难几重?
《出版商务周报》:您认为对中国出版界来说,版权输出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乔治:美国图书市场中只有3%的书是引进版,而如韩国等国家,引进版图书占到整个当地图书市场的30%。我们知道,中国是图书引进大国,但中国图书版权的输出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在世界其他国家,来自中国作者的图书很少见。我认为中国现在最缺少的是让人“眼前一亮”,能够“一炮打响”的大作。只要有一些被成功引进、成功销售的先例,出版商就会意识到中国出版物的市场价值、为之信服,这样中国图书便会慢慢打开世界图书市场的大门。 对于中文出版物的发展,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高质量的翻译,没有良好的翻译便如同断桥,无法将两个不同语言的阅读市场联系到一起。我知道很多非英语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学翻译推广项目”,这对于版权输出是很好的推动作用。中国有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我认为这些作品值得被世界上更多国家的更多读者读到。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国及中国文学作品认知度的逐步提升,相信这一问题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再有,就是版权代理人需要拥有敏锐的国际眼光。版权代理人如同不同国家图书市场间的联络员,通过他们,图书才能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电子书的发展也为版权输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全球电子书市场现在都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目前这一状况可能在大众出版物方面体现的不是非常明显,但在专业出版物、线上阅读等方面有十分显著的发展。
中美阅读趋势 同亦不同
《出版商务周报》:在您看来,中美之间的阅读市场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有什么样的不同? 乔治:中国的阅读市场非常庞大,目前来说我还没有了解到方方面面。但我认为,任何不同的语言市场都有其独特的阅读氛围、阅读以及购买倾向。比如说,美国的读者十分偏爱体育运动方面的阅读,热衷于橄榄球和赛车。但这在中国很少见,只能说这“太美国式”了。 美国读者一直对悬疑小说情有独钟,而最近,超现实小说,如吸血鬼、魔法等题材的小说也十分红火。我注意到这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也有一定的同步性,这说明全球的出版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动性。另外还有爱情主题的小说,这类小说在电子书上的销量十分惊人。
出版商务周报: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收购了《出版人周刊》的PWxyz公司,您的公司拥有怎样的出版模式?同时您认为作为出版业的观察者,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乔治:PWxyz旗下现在同时出版六种电子期刊,《出版人周刊》评论及内容资源数据库平台与传统印刷出版结合是我们目前主攻的方向。我们的数据库目前保存有约二十万篇书评,这些书评指向约六十万本出版物。我们将充分利用谷歌翻译平台,创建一个《出版人周刊》的国际化网络版本。 此外,我觉得我们的角色一直没有变化——仔细观察,搜索并集中信息,提供出版人最需要的信息。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任务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现在信息的发达和便利,信息被“感知”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诸如Twitter这样的资讯平台在传达“标题性资讯”方面十分便利,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将自己的报道更加深化、视野更加开阔,不仅仅是提供表面的信息“感知”,而是有分析,要透彻。因此,目前《出版人周刊》也在不断努力改善我们分析资讯和数据的能力。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