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每周文化观察:童话偏偏爱惊悚
■孙 晶
由于涉及色情、暴力等内容,在广大读者的举报和谴责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被新闻出版总署查处,近万册问题图书下架回收。 格林兄弟是收集童话的,他们并不是作者,追根溯源,童话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当我们还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老奶奶就会吓唬人了,“别哭啦,再哭老狼来把你抓走了”。天真和恐怖之间,有时候只有一线之隔,而且二者往往还进行跨界融合,据说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对正面幸福的歌颂。想想也是,恶毒的女巫被烧死,才能反衬出王子和公主生活得有多么幸福。如果是穿上烧红的铁鞋跳舞直到跳死,那简直是太“给力”了! 于是,自命承受力和容忍度已经超强的笔者,通过某种渠道看到了下架的《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的确,该书充斥着变本加厉的色情和暴力,如此不堪入目,忍不住对它的下架叫上一声“好”!接着又反思,这样的书籍,怎么能在选题上被通过呢,又怎么能在审读的时候过关呢?查了一下资料才了解了原委。 原来,上世纪90年代,两位曾赴欧洲修研文学的日本女作家回国后以“桐生操”的笔名共同创作,以颠覆性的笔法和现代心理学观点写作出版了一系列“另类”文学作品,《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是其中卖得较好的一本。在日本,“残酷欧洲童话”书籍也成为一个种类;桐生操所著《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在台湾也有出版发行。 因为在日本销量甚广,从2000年开始,这本书在国内先后被三家出版社出版过。直到2010年,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手中翻了船,被发现下架图书其实是将日本作家桐生操的同名文学作品《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拼贴一部分格林童话的情节做出来的假书。最关键的是,这三个版本署名竟然都为“[德]格林兄弟”。这样的做法就有点不地道了。因为,这本书在上架的时候,会被分到儿童文学类别里,可这明明就不是一本儿童文学读物!它的起源是成人读物啊! 把它列入儿童文学,仅仅是为了销量好么?那我们的书店分类系统,有没有更科学的分类方法,对某些灰色地带打擦边球的图书加以收规和限制。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部《金瓶梅》,放在人文社科/历史读物架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不是与放到通俗读物架上的结果截然相反? 此外,我们的读物,是否也可以像电影一样考虑采用阅读分级制度?这些充斥着色情和暴力的读物,在日韩等国和台湾地区销量颇高。据称,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引进《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时,老老实实地印上“桐生操”的名字,并标明“成人图书”及“内容血腥暴力”。 前几天,一桌人吃饭,席间有一小夜总会老板娘,抱怨公安最近查得太严了,“三天两头来查,怎么做生意,再这样下去,我们小姐就要集体到公安局门口示威了”。 连小姐都可以打着“失足妇女”的旗号到公安局门口示威了,成人读物还有什么必要挂着儿童文学的幌子装神弄鬼呢? (欢迎读者踊跃投稿:投稿电话:010-51581881—837 流 光)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