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把“城市世界”少年对“农村世界”少年儿童的生命、生活关注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关注是真切的,是纯净的,是具象的,是可比的,是活生生的……特别是用爱心去搭建“城”与“乡”孩子互相了解和沟通的桥梁——唐天的这种社会责任感弥足珍贵。一个城市少年郎对自己的乡村伙伴有着如此的关注和大爱,那我们成人呢?
除了《中国在梁庄》、《我的乡村伙伴》等纪实作品外,爱新觉罗·蔚然的《粮民:中国农村会消失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魏荣汉的《中国基层选举报告》(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曾纪洲的《教书,不简单: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徐晓的《乡痛,在城市的深处》(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海男的《乡村传》(昆仑出版社2002年版),周佩红的《我的乡村记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瑞士作家约克·米勒的《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等,同样以纪实的方式关注了城市之外,我们看不到的农村和农民的痛与悲。
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农村金融的混乱,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这些书所记录的真实农村和农民的贫困,远远超出了我们从一般媒体上所接受的资讯,甚至超出了普通城市居民或富裕地区民众的想象。今日的我们在急切地去尝试回答“为什么要那样”之前,大多人往往连直面“是什么”、“怎么样”的勇气和耐心都没有。于是在这个社会正以无限的加速度远离农耕状态的时代里,我们虽然还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但“故乡”却越发模糊起来。而这些作者则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农村和农民,并引发人们深思——这行动和努力难能可贵。
乡村中国调查研究写作带着浓厚的“本土特色”
众所周知,在整个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乡村中国调查研究写作,各有风格,各带有远大的学术目标,调查成果既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在学理和方法上又能与国际学术界构成对话,呈现了由商务印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等社一版再版的《江村经济》、《金翼》、《义序的宗族研究》、《芒市边民的摆》、《祖荫之下》、《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等经典著作,构成了近代知识分子的“乡土中国风景线”,共同成就了中国社会研究的“乡土中国时代”,其中一些甚至被西方各高校社会人类学或相关专业奉为经典教材和必读书,或者是了解中国的必备书。
近年来,对于乡村中国调查研究写作,可以说是自有后来人,“本土特色”仍在延续。譬如,陈柏峰的《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张柠的《土地的黄昏——中国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王铭铭的《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贺雪峰的《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和《乡村的前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朱云云和姚富坤合著的《江村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萧楼的《夏村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年版),谭同学的《桥村有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卢现祥的《有利于穷人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这些乡村中国调查研究写作,有的从宏观上把握,也有的则从微观处着手,“本土特色”显著——使得对乡村中国调查研究写作感兴趣但尚不了解其脉络的读者,有望在这些书中所展示的领域的横坐标和时间的纵坐标中,把握乡村中国调查研究写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