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产权出版社(原名专利文献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8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管和主办,是中国专利文献法定出版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外专利信息服务统一出口单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级出版社、电子出版单位、网络出版单位。
知识产权出版社主要业务涉及:图书和期刊出版、专利文献出版、专利信息服务、数据加工和数字印刷等多个领域,是集出版、印刷、数据加工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出版机构。在中国知识产权网上随时可以查阅最新专利和知识产权信息。
知识产权出版社站在技术发展前沿,大力推进数字出版,以开放、联合、共赢为原则,致力与中外知名出版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业开展广泛合作,着力打造基础牢固、特色鲜明、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产业实体。
□本报记者 绳蕴
时光荏苒,今年8月7日是知识产权出版社建社30周年。30年前,知识产权出版社伴随着中国专利事业的诞生应运而生。30年来,知识产权出版社在完成专利文献出版、传播专利知识、服务知识产权事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庆祝知识产权出版社建社30周年之际,记者有幸采访了知识产权出版社白光清社长。白社长从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发展历程、业务模式和发展规划等方面娓娓道来。知识产权出版社人艰苦创业,在创新中求索的发展之路清晰可见。
[两大挑战:一是出版行业市场化,管理者要直面市场变化与竞争;二是新技术对出版业的冲击。正因如此,近几年知识产权出版社敏锐把握趋势,大力倡导和发展数字出版]
创业、求索、创新之路
白社长首先向记者讲起他的从业经历:起初,白光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担任专利审查员和专利复审员,还从事过行政工作。从出版业角度看,白社长说自己还是新人。从机关到出版社工作的两年中,白光清坦言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出版行业市场化,管理者要直面市场变化与竞争;二是新技术对出版业的冲击。正因如此,近几年知识产权出版社敏锐把握趋势,大力倡导和发展数字出版。
在简单介绍了个人从业经历及感受后,白光清社长对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梳理:
1980年至1989年,是知识产权出版社艰苦奋斗、夯实基础的阶段。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加大技术开发力度、调整机构设置,出版社拥有了当时国内领先水平的印制设备和技术,出色地完成了“中国专利文献”的出版和发行,为专利文献传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9年至2009年,是知识产权出版社开拓创新、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实现了专利文献出版的电子化;专利信息服务的网络化。2004年,在国内率先启动了按需出版工程。
白光清继续说道:2009年知识产权出版社进入了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全社资源、拓展发展模式的新阶段。通过转企改制,提升企业管理能力,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通过制订专利信息服务、专利文献出版和图书出版五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各大业务的发展方向,加大了不同业务间的资源整合力度,建立起更加高效的赢利模式。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专利文献的出版方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达到纸质出版、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的同步]
独特业务模式成就今日“百佳”
2009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在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一级出版社,授予“全国百佳出版单位”荣誉称号,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当年11月,中国编辑协会主办的“社科百佳出版社沙龙”在知识产权出版社举行,知识产权出版社独特的业务模式得到了与会同行的一致好评。
今天,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专利文献出版、专利信息服务、图书期刊出版、数字出版与数据加工等核心业务,下设北京中献电子技术开发中心等八个实体,拥有近900名员工的复合型出版单位。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专利文献的出版方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4月7日,首批经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审查通过的第2614期专利文献的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中国专利文献出版真正实现了纸质出版、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的同步。截至2009年底,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累计出版中国专利文献460余万件,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并迅速传播到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专利信息服务方面,知识产权社拥有完整、权威和最新的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同时拥有美国、日本、欧洲专利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90多个国家(地区)和机构的专利信息近7000万条。
在拥有丰富的专利信息资源基础上,知识产权出版社依托雄厚的软件技术研发实力,运用先进的专利分析方法,推出了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专利信息分析系统、专利管理系统、专利预警系统、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等多种产品,以满足用户对专利信息检索和分析的不同需求,为用户的决策提供服务支撑。
同时,他们还承担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试验系统(http://pub.cnipr.com)、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http://www.chinaip.com.cn)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等大型专利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任务。
白社长总结道: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专利信息服务有如此水平,得益于出版社具备了多方面的优势:一是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二是能提供多元化专利信息特色产品;三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咨询服务团队。
今天,知识产权社已经形成了以知识产权、法律、建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图书为特色的专业化图书出版格局。
对图书出版近年来获得的荣誉,白社长列举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系列丛书》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图解知识产权ABC》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三等奖”;《傈僳族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获得第二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优秀图书奖”;《石油战争》《中国物权法教程》出版当年被评选为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竞争法教程》《数字化公路设计技术手册》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被列为新闻出版总署重点项目,配给专项书号;《中国知识产权年鉴》被中国出版协会年鉴研究会列为“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核心年鉴”。
[知识产权出版社充分利用自身先进的数字印刷技术,于2004年4月在国内率先启动了按需出版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建成了知识产权出版社亦庄数字出版基地]
数字出版与数据加工
引领时代新潮流
提到数字出版问题,白光清社长回答说:为满足短版图书、断版图书的出版需求,知识产权出版社充分利用自身先进的数字印刷技术,于2004年4月在国内率先启动了按需出版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建成了知识产权出版社亦庄数字出版基地。
目前,基地共有员工600多人,厂房面积10000余平方米,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彩色数码印刷设备以及全国唯一一条卷筒纸快速单色(黑)双面印刷生产线,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数字印刷和数字加工基地。截至2009年,亦庄数字出版基地依托数字印刷技术和按需出版模式,已完成近万种民国时期断版书项目、百种近代史资料项目、数十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汇刊等项目的按需出版;高校馆藏书系按需出版等项目正在推进,已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按需出版的业务联系。按需出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亦庄基地还拥有一条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OCR生产线,能够对不同版式、不同字体的图像版(纸件)中英文字符进行高速的电子文本代码化,根据对海量文献、断版、短版图书进行编辑、出版和检索的需要,可以分别生成HTML/XML/TXT/EPUB/单、双层PDF等文件。生产线拥有日处理3000万字以上的生产能力,至今已对一亿多页专利文献和图书进行了代码化加工。在量产状态下,生产线差错率可实现低于三万分之一。目前,基地已经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市档案馆、中国国际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了数据加工服务并赢得良好声誉。
[知识产权出版社将通过整合资源、发展重点项目,力求站在专利信息技术前沿,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
服务知识产权事业打造数字出版机构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批准建立专利制度,到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发布实施 ,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属单位,我社将一如既往开展好工作,服务知识产权事业。” 白社长强调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