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本报记者 白 玫

那是1988年—— 一套日语教材的出现树立了中日出版合作的典范,这项跨越国界的合作成果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和成长,如今已桃李天下,彰显着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就是人教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以下简称《标日》)——日语爱好者的枕边书。它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作编撰,自推出以来发行量已接近1000万套,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渡重洋 只为一次牵手
“对于所取得的成绩,我们要感怀两社前辈们为促成这项合作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在2008年《标日》首版20周年纪念会上人教社社长李志军感慨道。这种感怀不无道理,和相对开放宽容的当下相比,80年代的中国社会,出版社对于“中日合作”依然稍显敏感。同时,对于久已陌生的中国,除了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多数日本出版社也还在犹豫和观望。1980年,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的社长一行来华访问,并找到人教社进行日语教材的合作洽谈。然而,就在中日双方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时,1982年6月却发生了日本教科书歪曲侵华史实的“教科书事件”,两国关系出现裂痕,合作也遗憾地被迫中止。 然而,两社合作的愿望并未破灭。1985年,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社长再次提出了合作意向,这种执著的精神感动了人教社,最终,两社达成了合作编写社会成人使用的日语教材的协议,并于1986年1月正式启动。 从人教社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标日》项目的成功,合作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日方为了保证书稿的质量,聘请了一批日语学、汉学及日本语教育等方面的著名学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确保了教材的准确性。中方编辑则根据中国人自学日语的特点,对重点语法和词语进行了简明的讲解、分析、设计练习题目。在合作期间,两社一直保持着频繁而有效的沟通,仅在首版《标日》四年多的编写过程中,有关学习内容、教材体系、文字描述及难易程度等细节,中日双方就经过几十次编辑会议反复研讨。如果说,书名中“中日交流”一词体现了两社对促进两国人民加深理解、友好交往的美好愿望,那么在编书过程中的这些努力和投入恰恰诠释了书名中的“标准”一词。
定位鲜明 服务自学者
对于多数日语学习者而言,“零起点”是他们最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同时也成为了《标日》的编写定位。《标日》中方负责人唐磊坦言,该书的编写初衷是使一名零起点的学习者即使通过完全自学,依然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自然、优美的标准日语。 据《标日》项目原中方策划与负责人张秉衡回忆,在人教社拟定的编写原则当中,对于读者的定位是“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社会成人”,而与其他日语教材相比,该书更加注重培养实用性的听说能力,力求为读者打下初步的读写基础,并使其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和一定数量的词汇。在这种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标日》在这二十多年中深深影响了很多日语自学者,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据唐磊介绍,在为纪念《标日》首版20年的征文活动中,留意到了其中一位日语自学者陈强的故事。在一个几乎没有日语氛围的城市,陈强依靠一套《标日》教材、几盒磁带徒手起家,在大学期间先后通过日语能力考试的2级和1级,并由一名法律学士变身为日语专业的研究生,这种执著的精神感动了人教社的很多人。 而广州读者高峰也在征文中写道:“《标日》的正文是一些简单而又贴近生活的文章,容易熟读并背诵;语法句型介绍,例子得当、数量适当,并配有练习题;每课结束都有一页内容介绍日本的风土人情,有助于拓展学习者的文化视野;而书后的课文译文,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一篇篇征文传递着日语自学者真实而难忘的日语自学经历。“《标日》见证的多是条条艰辛自学路。与校园学子不同,自学者们要平衡事业、人际、家庭和社会的种种矛盾,可以说,这本教材和自学者一起经历着摸索、迷茫、痛苦彷徨与豁然开朗。”唐磊补充道。
立体教学 常绿常新
“事实告诉我们,一种图书被称为品牌,其价值包含多种要素。其中蕴涵着出版社及图书的品质和信誉。它既是出版社对读者的质量承诺,也体现出该作品获得读者信任的水平。”《标日》中方编写负责人唐磊表示,因此,《标日》这个品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市场的长期考验,得到众多读者认同后才产生的。同时,唐磊也表示,仅靠一套受欢迎的图书并不能确保持续的成功,还要通过维持品牌与信誉度,采取一系列营销举措来抢占市场。 因此,当初为了让这套教材可以为更多的日语学习者服务,人教社及时与中央电视台商议合作拍摄教学片,经过积极沟通、多方联系,最终确定由外方资助,赴日实地摄制,于是,这套教材在出版的第二年就让广大学习者看到了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的配套电视讲座。唐磊表示,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连续数载重播该讲座,日后这套教材逐渐形成品牌,传媒的影响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时代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过,任何事物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便会失去价值。李志军表示,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尽管《标日》依然畅销,但经过调研,人教社认识到,由于最初设定的读者群是在中国国内学习,与日本人直接接触机会较少,所以在编写过程中追求的是“标准、纯正和自然优美”的日本语,且书面语居多,会话也比较正式、严肃。为此,两社从1993年开始研讨修订教材的问题,但是顾虑到配套音像教材及电视、广播讲座的同步和稳定,改版和大规模修订工作并未马上进行。 从2002年起,双方正式着手《标日》初、中级的全面改版,致力于在以往的基础上反映时代的发展。2005年4月,新版初级教材问世;2008年4月新版中级教材也出版发行。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标日》教材的立体化也已逐步形成。新版初、中级教材不仅有主教材,还有辅助的同步练习和词汇手册,以及配套的录音带、CD光盘、MP3等。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新版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唐磊表示,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对外交流尤其是对日交流更加频繁,因此直接与日本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也逐渐增多。新版《标日》增加了交际功能的说明,设定了新的人物,编写了生动的故事情节。我们就是要告诉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谈话对象,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