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何鲜见超级财经畅销书
话说某日一家以财经出版见长的出版社举办新书发布会,记者现场浏览书目后发现其出版风格迥变,增加了不少生活和休闲类图书,对此,该社策划部主任表示,一年多来市场就鲜有非常畅销的财经图书出现,50万册、100万册以上销量级的财经书更是难觅踪影,出于经济指标等考核压力只有另辟蹊径。随后记者在查看商报·东方数据及各大书城销售排行榜时也得到验证,即便像被戏称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郎咸平说”系列图书、成功榜样李开复的《世界因你不同》以及《货币战争2》,大多时候都并未进入销售总榜前10名。
按说这些年经济形势的变化更能促使人们去关注并阅读财经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财经书变得如此落寞,市场少见甚至不见超级财经畅销书呢?
引进资源稀缺,本土原创不深入
中信社倡导的“大众阅读”理念及“商业畅销书”概念和模式,已成为商业图书出版的新潮流,中信出版社总编辑潘岳曾表示“踩准节拍”和“制造需求”是该社的两大法宝。但该社副总编兼第二事业部总经理蒋蕾感叹,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跟国外版权代理接触也是有这样的感觉,国外的经典财经好书也越来越稀有,而国内出版社还能扎扎实实做的更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受经济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外同样没有重量级的财经畅销书,这对仍以引进版为主流的财经书市场来说,无疑意味着无本之源,自然无法实现“拿来主义”。本版财经书这块,近年来国内探讨的大多不是如何做企业而是如何退出的问题,成功企业案例也因踏踏实实做企业的少了而缺失;大环境变化引发的社会热点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说得太深,更别说一针见血,自然无法畅销。陈晓晖认为,“这实际上说明,以财经记者为主的本土财经作者队伍,尽管使得财经书在满足阅读习惯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并没有改变其快餐式作品的命运”。此外,一部分新进入的出版商不断破坏原有商业规则,“杀鸡取卵”的做法对很多细分市场都非常有杀伤力。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经管出版中心策划部主任王磊也有同感。她说,当前的大环境很难允许企业进一步深入研究自己的内部管理问题,对时政热点的判断同样难于犀利,“郞咸平说”系列图书的热销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其观点胆大,但这类图书在大多数出版社估计都难于通过选题论证。
非常态畅销进入阶段性调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前些年财经图书的畅销是非正常的,现在的回落反而是回归本位,或者说是阶段性调整。中国经济出版社副社长毛增余就认为,因为其受众面相对较窄,财经图书本来就不应该非常畅销,当初的那些超级畅销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财经书,更多是偏向大众财经读物和励志图书,还有就是2007年那样的大牛市下炒股图书火爆。
他说,这实际也说明,财经书只要是抓住社会热点,在某种程度上就更容易畅销,目前经济处于低潮,所以财经热点图书就少一些。但如果能针对反危机的策略出版一些图书,也有可能畅销;还有“低碳”概念已是小热点,如果逐渐被全民意识到的话就很有可能引发更大热点。
机械工业出版社经管分社副社长徐永杰表示,相对于当年的畅销书,现在的财经书质量实际是有所上升的,但目前这一市场相对疲态、缺乏亮点,应该是进入阶段性调整期的具体表现。他说,当初财经书的畅销,是读者为了恶补某些知识,培育过后自然会变得更加挑剔。尤其是当初轮番的概念炒作,让读者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进而对财经书的整体水平失去信任,而目前绝大多数概念已无法出现颠覆性的翻新。
人民邮电出版社普华公司总经理贾福新也认为,这一两年缺少超级畅销财经书并非出版方的“内分泌失调”,目前读者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比如现在大家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已转向教育、心理、养生等更为个体的阅读需要,加上财经出版自身力量也很分散,财经书成为超级畅销书的潜质和可能很自然地就下降了。
差异化竞争考验策划营销能力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