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论编辑风格的形成
“风格”一词原指人的风度品格,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风格”指称文章的风范格局,从此“风格”一词进入文艺理论领域,主要指作品的艺术特色。它是风格主体趋向成熟的一种标志。
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也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在编辑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编辑主体的个性或特色,反映在编辑思想、编辑艺术和编辑方法等各个方面,并最终体现在文化产品中,使文化产品呈现出具有代表性且较为稳定的独特面貌。
编辑风格的形成也是编辑主体进入成熟期的体现。编辑风格不是一开始就有的,需要编辑主体先经历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才能的发挥,编辑主体度过幼稚期,便会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编辑风格是编辑主体长期自觉追求的结果,具有一贯性和相对稳定性。
创造独特的编辑风格对媒介经营有重要意义。编辑风格鲜明的媒介,其文化产品能以鲜明的特色吸引众多受众,在市场上赢得较高的美誉度。媒介的编辑风格与其品牌形象直接相连。如一些著名出版机构都有鲜明的编辑风格。人们一提起它们的名字,便能想起它们出版的文化产品,其文化产品成为读者(受众)的首选对象。这样,它们在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两方面都能取得成功。
编辑风格是编辑主体应该追求的高尚目标和境界,是编辑主体成熟的标志。在这种高尚境界中,编辑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能得到充分实现。历史上在文化传播、文化建设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编辑组织和编辑人,无一不有鲜明的编辑风格。
关于编辑风格,编辑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编辑主体关联的各个方面来探讨编辑风格及其形成机理。
一、媒介特色与编辑风格
编辑风格与媒介特色紧密相关。不同的媒介表现形式,规定和制约了编辑风格。从形态上来说,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差异直接决定或者影响着编辑风格的不同;从内容上来说,即使同为印刷媒介的报纸、期刊与书籍,其宗旨与定位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编辑风格。如政治理论型媒介,其编辑风格不但要求严肃、严谨,来不得花里胡哨、哗众取宠,也不能媚俗赶潮,追逐时髦;而文学艺术类媒介,则提倡多样化,在题材、表现形式方面可以做各种大胆的尝试;娱乐型媒介则可以追求轻松幽默灵活的风格。因此,编辑主体的编辑风格必须适应媒介表现形式的需要,为媒体表现形式服务。
与此同时,编辑风格又能固化并提升媒体的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促进,媒介特色和编辑风格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对传播内容的选择是编辑风格的重要表现途径。一个编辑主体如果侧重传播某一方面的信息、知识和观点、学说,便可以使其编辑的文化产品独具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如商务印书馆以出版汉译世界名著和工具书著称,美国巴特沃斯出版公司以出版法律书籍著称,法国拉鲁斯书店以出版辞书著称。如果没有编辑主体在内容、题材方面的自主选择,便不可能有如此鲜明的编辑风格。
二、受众对象与编辑风格
受众是编辑主客体最终的服务对象,受众正逐渐成为现代传播活动的参与者。编辑风格要适应受众的消费方式和审美情趣,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点尤为重要。编辑一旦明确了编辑客体的受众定位和层次,其编辑风格的确立便要以这部分受众的喜好为准绳。如《三联文化周刊》的读者主要是中产阶层知识分子,其编辑风格体现为幽默睿智和观点独到;而《知音》则以受过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家庭妇女和打工族为读者对象,其编辑风格便是自然亲切、简单平易。假如两者调换编辑风格,各自的读者都不会买账。一些受众定位不清晰,编辑风格不能满足受众需求的媒体,最终只有消亡的命运。
出版物的内容相同而读者定位和层次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编辑风格。如英国的企鹅出版公司和美国的班坦图书公司主要出版内容通俗、开本小、售价低廉、适合大众口味的纸皮书,因而在出版界独树一帜。
编辑风格要适应受众对象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媚俗,更不是要一味迎合一些低级趣味的表现方式。作为一个群体的受众有时缺少判断力,容易被情绪蒙住双眼,甚至有时还表现出一种盲从状态。绘声绘色的色情描写、血淋淋的暴力镜头、无聊透顶的花边新闻常常能受到一部分受众的追捧。一些缺乏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常常投其所好,编辑趣味低级庸俗、格调低下,对自身的媒介形象也造成不良影响,降低了在广大受众心目中的地位,进而失去市场,这样的媒体也谈不上有什么风格。因此,编辑主体要切实发挥“把关人”的职能,对受众起到引导和提升的作用,切不可媚俗,以少数受众的低级趣味作为自己服务的宗旨。
三、作者风格与编辑风格
现代文艺理论认为,风格体现了作家、艺术家全部作品中一以贯之的、经常出现的思想特点,体现了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素材、驾驭题材、描绘形象、采用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作者的风格。例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并不说明李、杜都有同样的风格。李诗感情奔放,豪迈不羁,善于驰骋想象,富于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杜诗善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形式,或铺排叙事,或述怀抒情,成为现实主义创作的光辉典范,“沉郁顿挫”是它的基本风格。
编辑风格微观地说,指的是编辑个体在对作者的书稿、文稿等进行编辑加工过程中所体现的审稿风格,包括审稿态度、审稿视角、审稿的具体行为等;而从宏观上讲,编辑风格体现的是编辑组织或媒介组织的整体风格。
对编辑风格和作者风格的关系要作辩证理解。
首先,编辑应当尊重作者的风格。美国资深编辑格罗斯说:“无论在任何时候,编辑都不能以自己的写作方式来编这本书。编辑必须学会依照作者的语言、思维和观点来编这本书。”也就是说,无论编辑水平有多高,编辑风格有多独特和鲜明,也不可能替代原作。编辑要以鉴赏者的心态和眼光全面、系统、准确地感受、品味和审视作品,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以作品的内容和表达需要为基本尺度,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展示作品的原有风格,保持作者风格的完整性。如果需要对作品风格做某些调整或改动时,必须与作者沟通和协商,在作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而决不能主观武断,草率行事。编辑活动是对作者风格的“锦上添花”。原则上讲,经编辑加工后的作品,其风格特点应更加突出、鲜明,更充分地表现作品的内涵,更具有时代特征和艺术美学价值。同时,尊重作者风格也是尊重作者的著作权益的极其重要的方面。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拥有对作品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的完整权。风格是作品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应当依法受到保护。因此,尊重作者风格是编辑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编辑职业道德修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其次,尊重作者风格,并不意味着编辑风格的消失。它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选择、倡导表现出来。一部《诗经》305篇,是孔子从三千多篇古诗中遴选出来的,这选择过程,就体现了孔子作为编辑的选择标准,反映了孔子的编辑风格。今天,社会化分工程度精细,作者又是编辑、编辑即是作者的时代早已过去,在编辑活动中,编辑风格能极大地影响作品风格。从小的方面说,编辑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作品编辑加工过程——审稿、修改、版面设计等等环节中总会无可避免地带入自己的“再创作”,使作品打上自己的风格烙印;从大的方面来说,编辑组织会根据自己的编辑宗旨和编辑风格,经常发表某一种风格的作品,久而久之,便能促进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当然,一般情况下,每个编辑部会选用不同风格的作品,力求作品题材、风格的多样化。但在取舍稿件时,总会受编辑理想、志趣和观念的影响,使某种风格的作品占优势地位,并反映出编辑自己的风格。
因此,一方面,编辑主体要尽可能尊重作者的风格,不能把自己的风格强加给作者;另一方面又要发挥编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计、组织、选择、加工、编排组合等工作,创造独特的编辑风格。作者风格和编辑风格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作者要根据编辑构思修改写作构思,编辑要根据作者构思修改编辑构思,最后达到两种构思的和谐统一,形成某一类文化产品的风格。
四、组织风格与编辑风格[1]
在目前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成功的编辑组织尤其是媒介组织都有自己清晰的风格定位,围绕这样的风格定位,形成独特的组织特色、核心优势和整体竞争能力。可以说,组织风格是媒介识别系统的必要内容,是媒介无形资产的重要部分,是形成品牌媒介的前提条件。如三联书店,其传统是以出版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著译图书为主,1979年创办人文杂志《读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推出“文化生活译丛”、“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大型丛书,无不体现着人文关怀。人文化已经成为了三联书店在读者心目中的基本风格。
组织风格确定后,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它不仅要落实在媒介产品设计中,更要不断地落实在日常编辑工作中。组织风格决定了编辑风格,即编辑的个体风格要服从和服务于组织风格,并自觉突出和维护组织风格,当编辑风格与组织风格产生冲突时,要以组织风格为准。同时,编辑个体风格又受组织风格的影响,并融入组织风格之中,成为组织风格的一部分。但组织风格又是受编辑风格影响的。组织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发挥每个编辑的积极性、创造性;每个编辑又通过个体风格的创造强化了组织风格的特色。个人尤其是其中起到领导作用的个人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编辑风格。那些优秀、杰出人物的个人风格,往往成为组织风格的代表和标志。例如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的学者式严谨风格,邹韬奋和生活书店的战士式泼辣风格,叶圣陶和开明书店的青春型活泼风格。
因此,一个编辑组织或媒介组织既要有统一的编辑理念和编辑风格,又要有个人风格充分发挥的广阔天地。
五、编辑艺术与编辑风格
编辑活动既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过程,因为它需要熟练的编辑技术操作技能,但它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因为编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活动。编辑艺术就是指创造性地进行编辑工作。也就是说,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编辑,在工作中要调动他整个的社会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全部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来创造性地进行编辑工作。只有这样,编辑出来的产品才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事实上,编辑的创造性因素极其广泛,它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无数事实表明,编辑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编辑的质量和知识信息传播的效果。一个编辑不掌握编辑艺术,虽然也可以对文稿进行加工处理,但他的编辑工作一定是缺乏吸引力的,很难得到作者、读者的认可。高超的编辑艺术,不仅是编辑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手段,而且会对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感染和改变读者的追求兴趣和志向。那些只懂编辑操作技能而不懂创造性工作的编辑,不会有属于自己的编辑风格。编辑风格的形成,虽然源于编辑艺术,但并不是掌握了编辑艺术就立即会形成自己的编辑风格。如前所述,编辑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风格是编辑主体编辑艺术成熟的标志。
注释:
[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组织”指的是媒介组织或编辑组织,媒介组织与编辑组织有时是重合的,更多的时候媒介组织大于编辑组织。这里的“编辑风格”特指编辑个体的风格。(作者:周蔚华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