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2010年5月7日,是出版总署举办的盛大文学编辑培训的最后一次课,为期8周的培训宣告结束。从3月19日开始,每周五下午我都赶往灯市口的东城区党委大院接受培训。这次培训以厉兵老师的语言规范开始,以金丽红老师的谈畅销书还结束。这两堂课是我最喜欢的两堂课。整个讲课内容从语言文字规范、网络文学的法律和法规、文学编辑、著作权等,一路到编辑对畅销书的辨别、推介等。厉兵老师的讲座有机会再说,在这里说说金丽红老师谈畅销书。
因为是编辑培训,金丽红老师讲课的题目是《畅销书对编辑的要求》,她把这个出版过程用几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编、印、发、宣”。和以往观点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宣”,宣传是这个时代图书必须需要的手段,出版圈的人都知道金老师是出版界“触电”比较早的一个人。 而金丽红认为整个出版的龙头环节是编辑,因为图书说到底还是“内容为王”,她称编辑为“产品设计师”。
金丽红老师认为一个畅销书编辑需要三大能力: 1、选题判断能力; 2、与作者的沟通能力; 3、文稿的处理能力。
金丽红老师认为编辑在选题的判断上有两大误区,一为自己认为好的一定能畅销;一为认为品质好的图书一定能畅销。金老师的做书理念是尽量将品质和畅销结合起来,用她的话说就是“优秀的不一定畅销,畅销的尽量优秀”。图书选题的判断能力是最难的,我称其为“眼光”。金老师认为训练这种眼光需要从内容趋向、读者需求、市场记录和社会脉动四个方面下功夫。畅销书的内容趋向要求“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体现在内容“独特”上,内容独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故事情节方面的,也可以是“话题性”的,后者有六六的《蜗居》。金老师专门举了《狼图腾》的例子,才知道作者是养过一窝狼,写了30年才成就了这本书。她在谈到《明朝那些事》时,我记住了当年明月的那两句话“正史被人家读成了野史”和“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金老师说传统出版的最大敌人是网络出版,因为网络出版的一些的内容是传统出版无法企及的,比如隐私类。隐私在网上过多的曝光,使这个板块的传统出版显得没有了新意。网络出版在许多内容方面极大的分流了读者。不仅仅是分流,而且网络正在慢慢改变人们的阅读趣味和审美标准。金老师并不担心阅读器,她认为手持阅读器只是个过渡性产品。在这个观点上我和金老师不谋而合,(前几天世界读书日的时候,我在接受一家中学生报的电话采访时专门提到过“阅读器是过渡性产品”这个理念,关于这方面在6月份我将发表在出版杂志上的一篇《出版的未来趋势》中会有详细的论述。)在我看来,传统出版还远远没有退出的时刻,因为数字化出版只是提供了一种更新的出版路径,是并列的关系,并不是一个灭掉一个的关系。金老师得出“手持阅读器只是个过渡性产品”这个观点是因为她发现这种阅读器的消费通道大多是团购,而并非是个体的读者,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她还专门买了电子阅读器。她认为传统出版可以在网络出版薄弱的两大群体上下功夫,一为少儿书,一为给老人看的书,而老人书在养生保健方面占据份额最大。因为人老的时候身体开始衰退,硬性需要必然造就需求。而少儿书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做了两年的《老夫子》漫画和一些绘本、动画书后,发现少儿是最舍得花钱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一方面是教育,一方面是娱乐。少儿书一直呈上升趋势,因为少儿一般是禁止上网的。
在谈到读者需求时,金老师认为读者群体正在呈现分众化、个性的化的趋势。这种读者的差异体现在年龄差异、地域差异、性别差异、职业差异和城乡差异。金老师对读者群年龄的细分让我很佩服,她认为0-6岁是被动阅读期;6-12岁是阅读培养期;12-18岁是自主阅读期;18-24岁是专业阅读期;24-45是实用阅读期;45-50岁是阅读回归期。在谈到地域差异时,金老师提到根据地域文化的差异按地区铺货的理念,我知道这是重点营销的一种方式,她叫“精准定位,精准投放”。地域差异的她用曲黎敏书的销售的一个比例作为例子进行了阐述。在谈到读者需求的性别差异时,金老师说:“做女性图书是畅销书,做男性图书是超级畅销书!”城乡的差异很多,农家书屋成为一个新的图书销售路径,农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需要开发的群体。现在这个社会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分层渐细,要开拓新的市场不得不考虑农村。职业差异显而易见,我不在多说。
市场记录无非就是同类书的销量,这样的销量并非只需要营销掌握,好的编辑应随时掌握市场各类图书的销量,因为编辑要有市场感,必须要有正确的图书销量的数据支撑,这也是和作者谈判时的砝码和依据。这些图书销量的检测数据有大书城的样本数据,有新华书店的销量数据,有网络书店的数据。目前的图书销量检测机构开卷最权威。编辑要注意社会脉动,这样才能跟上时尚热点,图书才有时代感。
关于编辑与作者的沟通能力方面,金老师认为编辑要有自信和韧性,要了解市场状况,要能在和作者的沟通中注意自己的策略。我则认为和作者的合作要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这种机制建立的基础就是编辑自身过硬的策划和营销能力,让作者认可你的价值。这是我长期要做的。
编辑的文稿处理能力不等同于文稿的编辑能力,金老师提到了关注文稿撰写方式的改变、对封面的精妙处理、新闻写作几个方面。这也涉及到一定的宣传的方面,她称之为“持续不断,随处可见”。因为时间关系,金丽红老师最后面的内容没能展开说,确实有些可惜。在我看来,这种处理能力应包括编辑的策划、营销方案、具体的实施监控、三阶段的市场调查等多方面,这是一个从头到脚的繁琐过程,做起来艰难,但一个好的编辑不得不全面。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