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当然,儿童文学有自己的艺术价值的评判体系,真正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它的艺术追求应该是有节制的,并不是像成人文学一样,表现手法越多越好,或越深刻越好,表现的人生体验越浓越好,沈石溪的体会是,“应该是精简透明,语言清新,但又不乏深度的”。
争论三:
快,还是慢?
有一年,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朱自强在为出版社编选本时,写的序的题目是“呼唤短篇艺术创作”,“现在儿童文学短篇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都写长篇、中篇,而我们看起来是长篇的作品都是由一个一个故事联系起来的,但是这些故事又没有一个线索贯穿”,朱自强认为,“这些情况都反映出了儿童文学创作在艺术方面的探索和追求的欲望在降低”,或说,浮躁。
“我对我的那些纷纷已经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硕士和博士们说:‘当你没有饭吃的时候,当你没有房子的时候,我非常理解你写得多一点,然后去为自己买一个房子,能够住下来,当你已经有了一套房子,有了一张很好的书桌,很软的椅子可以让你坐下来写作的时候,我想请你写得慢一点,你已经饿不死了,你还慌慌忙忙的干什么呢?’”梅子涵的用意,只是希望作家们不要成为流星。
“儿童文学界在讨论很多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深入的、深刻的修炼,很多志向就会踩空。”方卫平感慨,出版界这些年提供的阅读还是很丰富的,就以儿童文学来说,明天社有《漂流瓶》,21世纪有《彩乌鸦》,河北少儿社引进过《安徒生奖获奖作品集》,但是他很少听到儿童文学作家对这些作品的观察和分析。
然而,曹文轩一直把中国儿童文学放在文学的背景下思考,带来一些特别的观察心得;梅子涵则在他这么多年的专业教学和阅读推广过程中,对大量中外儿童文学著作进行推广和介绍。同时,方卫平常常为当代文学的顶尖作家的阅读所感动。比如,王安忆在复旦大学开课,她讲授和阅读了多少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再比如,余华,“他对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之密集,体验之深刻,从而对他的创作推动之大,我觉得这几乎是当代中国顶尖作家的一个常态”。比如,张炜,“我在很多杂志上看到过他的阅读笔记”。“这些阅读提供了巨大的支撑,提供了巨大的文学的参照,巨大的文学智慧的启发,对文学来说,是必要的。”方卫平呼吁,总是急匆匆地追赶,急匆匆地希望有更大的市场和业绩,这一点没有错,但是,价值追求,应该还有我们日常的阅读、思考、积累,和每一天安静地写作。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