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如今,新书发布会已被出版商广泛采纳运用,并由针对媒体逐渐扩大参会对象,如读者、经销商们都被纳入邀请行列,而在不同背景下的告知对象和目的也各有侧重。如订货会主要是针对经销商;书市则瞄准终端读者;博览会更多的是品牌宣传。因而不同的新书发布会,会议目的是什么、要吸引谁过来、请谁讲、讲什么、如何打动人心,便成了发布会主办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然而,越来越多的新书发布会已经成为图书营销关键的一步,让策划人员费尽心机。策划新书首发式渐成趋势,针对特定读者群结合活动一起搞成为很多出版商的选择,真可说是,形式花样翻新、细节运作见功力。
给个开会理由
众所周知,并非所有的图书都有必要开新书发布会,一来成本过高得不偿失,二来不管重点图书还是一般图书,动不动就举办新书发布会,即便场场都有特色和新闻点(相信没有可能),久而久之也会让新闻媒体失去兴趣甚至疲乏不堪,迟早会乏人捧场,经销商也会因此而不知哪些图书是重点产品,最终眉毛胡子一把抓,哪种图书也推广不力。
那么,哪些图书值得或者需要举办新书发布会呢?专业人士认为,具有新闻价值是办会的最高指导原则。这也就是说,首先是那些图书内容应涉及社会受众兴趣点、新闻敏感点,或其作、译者/推荐人本身就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有新闻价值,或者在同类产品中有其独特之处;其次应是出版社的重点图书,或代表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和品牌形象的品牌图书,或在某个领域有其重要的学术地位、价值。即从出版商角度是有炒点,从媒体角度是有新闻点,从经销商角度是有卖点的好图书。
营造天时地利人和
在决定举办新书发布会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确定发布会的目标、性质和主题。只有明确了上述三点,才能创造出“天时(新书发布最佳时机)、地利(合适的地点场所)、人和(恰当的参会嘉宾和媒体)”,最终圆满实现新闻诉求。目标无非就是新书发布、编读互动和营销造势,“天时”的选择也就更多的在于出版时机,如果有突发事件能加以利用,当然美上加美。
因此,事前确认新书发布会的性质、主题,就成了寻找场地和场景布置的先决条件,因为这些后续工作都是以此为出发点,而适当的环境地点,不仅可让整个新书发布会有个合适的氛围,切合新书发布会的主题,还可省下可观的会场布置费用。如果是签售、购书赠礼或抽奖性质的,书店肯定是新书发布会场所首选;如果是学术研讨会性质,书店和高档酒店都不是最佳场所,而国际会议厅、大学会议室、图书馆等应属不错的选择;如果是娱乐性质的,许多有特殊装潢设计的酒吧、餐厅应该是首选。当然,为了达到新闻的最大效应,现在的新书发布会已经开到了监狱、戒毒所、游船、街头(露秀)、作者出生地,以及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攀岩等,或结合文本和作者特点举办阅读特色活动。
“地利”的选择除了要符合新书发布会的特性外,参加人数的多少也要事前准确估算,免得空间太小记者们像挤沙丁鱼一样窝在一个小会议室里,或是空间太大显得零零落落,其中还要考虑摄影记者的需要,一定要为摄影记者预留席位,以便取镜和避免挡住他人视线,同时还要考虑到交通和停车的便利性,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在预算范围之内。
在“人和”方面,也即邀请嘉宾和媒体时,一定要注意嘉宾是否与新书发布会的主题有关,否则会使新闻重点“失焦”。而拟出正确的媒体名单也是有效沟通、达到“人和”的必经之路,因为正确的版面和名单,不但可以决定新闻的主题和特性,还可以让新闻直接与有此需要的记者接触,避免绕一大圈,降低新闻曝光的机会。一般情况下,应在新书发布会活动前7天左右寄发、传真或mail邀请函给与会嘉宾和媒体记者,并在寄发之后隔1~2天联系对方收到与否,若未收到立即传真并确认。同时咨询有否跟其他发布会和活动撞期,若嘉宾或记者透露当天有数个会轧在一起,可能无法出席,立即报告主管应变。此外,为了更进一步确认和掌握出席状况,还要在会前1天进行确认,善意提醒赴约及开会时间、地点。
准备资料多角度
充足的资料准备也是成功的新书发布会必备的条件之一,首先是要准备新闻性强、主题明确的参考性新闻稿,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媒体所侧重的分众市场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提供辅助资料可以让记者各取所需。基本上,辅助资料可从出版商、图书、作者以及参与嘉宾等四个方面入手。
因这些资料是新书发布会当天要提供给记者的相关数据,应全部都装在一个资料袋中,内容包括新闻稿、辅助资料、稿件及相关图片软/光盘、照片和小礼品等。会前一定要检查确认,避免资料袋中缺少任何一样东西,免得记者产生误会。
新书发布会举办后,后续的媒体追踪也很重要,有时还可酝酿出更多更大的媒体曝光,如安排记者专访,或提供不同诉求重点的素材和照片,以及补充其他数据。对于未出席新书发布会的媒体,还要将新书资料邮寄/快递或发mail给相关记者。同时还要做好剪报工作,并和媒体建立朋友般良性互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