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正文

王亚非:专业有品位 行业有影响 社会有地位

[ 来源:佚名    点击数:2595    时间:2009/11/10    编辑:冰河 ]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成立于2005年11月的安徽出版集团如今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其控股的上市公司——时代出版传媒也已经有了一年的历史。
  安徽出版集团成立时,下属单位14家,目前已发展到26家。2008年,借壳科大创新,实现了出版主业整体上市;四年来,集团对外新增上市公司时代出版、文化创意传媒、商业物产、内外贸流通、酒店旅游、投资管理和非银行金融业务(典当行)及参股银行等9大股权投资。
  四年来,集团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30%以上,利润年均增幅达15%以上。到2008年,集团销售收入为43亿元,今年预计将达50亿元。按上证3200点的市值计算,集团总资产已达100亿元, 净资产87亿元,分别比2005年集团成立之初增长了4.8倍和5.8倍,等于再造了几个安徽出版集团。
  王亚非解释四年来取得这样成绩的原因:“每个人的失败都只有一个理由——不努力;每个人的成功也只有一个理由——努力。”
  对话王亚非,让我们看看这些数字背后的精彩,也了解一下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的“努力”具有怎样的含义。
  
  


  
  烧香买进来
  磕头卖出去

  
   《出版商务周报》:你一进入出版行业就赶上了文化体制改革,四年来你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完成了集团的转企、改制、上市。能评价一下这四年来你对安徽出版集团最大的贡献吗?
  王亚非:最大的贡献是把观念转过来,把队伍带出来。
  观念的转变最重要。职工原来不理解改革,不想改革,或不努力改革,现在的思维模式是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出好几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原来文化人不愿意求人,或不知道怎样求人,现在基本学会了“烧香买进来,磕头卖出去”的本事。有了这个本事,没有原创也会有原创,没有市场也会有市场,没有能力也会有能力。
  以前到100公里外的巢湖出趟差,来回要三天:去一天,在外面一天,回来一天,还要休息半天,第四天才上班。现在500公里以内当天去当天回。
   以前觉得进人是费用,是负担。现在认识到人是动力,是资源,没有人不行。进人就要培养,培养就是后劲,后劲就是发展。
  改革就是转变观念,转变看问题的角度。
  
  《出版商务周报》:几年下来,你对文化企业改革有怎样的体会?
  王亚非:文化出版领域的观念之陈旧、体制之复杂、改革之艰难是进入这个行业前我不曾预料到的。当然,改革的难度也有来自外界环境的因素。社会上许多部门不了解我们文化出版行业,不知道该给个什么政策,不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提出问题人家也不理解,即使要政策,也不知道如何要,而且只要保障性政策,发展性、创新性政策不知道如何要。因此,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创造条件去解决。
  所以,这四年来的体会是:文化企业改革必须花工夫,而且必须花细工夫;各级领导必须要真正地沉到操作层面;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敬业,企业主要领导者必须自己首先解放思想;集团上下思想必须一致;执行力必须强。
  
  报喜不报忧也是一种
  积极进取的风格
  
  《出版商务周报》:我们注意到,安徽出版集团,包括时代出版传媒在内,非常注重员工的培养,也从内部提拔了很多干部到各个重要的岗位上,在人才培养上你们遵循什么理念?
  王亚非:他有10%的亮点,对你可能是100%的作用。一个人在单位干了十年了,还要磨炼一下他?世俗观念毁掉了多少人才。我认为一个人干三年,如果好好发挥,应该给予重任。早提拔,早锻炼,早成才。他需要荣誉时你给他荣誉,他就无限感激你,他会努力,会更加投入地工作。过了那个时机再给他,他会想:我早该得到了。
  
  《出版商务周报》:你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
  王亚非:首先自己要乐观,看到光明,不然怎么带队伍?像祥林嫂一样到处讲痛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他只会诉苦,不能帮你解决问题。所以报喜不报忧或许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风格。报喜是和大家分享,报忧谁给你解决?你丢了500块钱,谁给你分忧?你赚了500块钱,请大家吃饭,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快乐。所以我对干部的要求是,不要遇事就报忧,而是要设法搞定,并且还不要出问题。改革既是稳定的,又是发展的;出版社既是发展的,又是要解决矛盾的。遇到困难事就往后退,是无济于事而且是无能和不能重托的表现。老喜欢诉苦、回头看的人能跑得快吗?老喜欢讲过去的人能进步吗?坐着就瞌睡、躺着睡不着、老讲过去事,肯定就是衰老的表现。上市是脱胎换骨的洗礼,
  你很痛苦,但你很自豪
  
  《出版商务周报》:据我们了解,以当时安徽出版集团的实力和影响力,主管单位和地方政府都没有力推你们集团上市,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你们这样做?
  王亚非:是责任心,是市场竞争促使我们去努力争取上市。首先,上市是企业实实在在发展的实力与进步,企业上市,就获得了公众公司的资质,这是难得的资源;其次,上市之后可以以市值衡量这家企业价值的多少;第三,国有资产可以获得大幅度增值;第四,绝对提高所有员工的素质。
  好处还在于,在你获得资质的同时相当于获得了一个“自来水龙头”,需要资金时可以把水龙头打开,钱就来了,你就可以干大事情;没有上市,即使水龙头放你边上,你的手也伸不上去。现在我们有好项目需要资金就增发,拧开“水龙头”,“水”就出来了。
  所以,即使知道上市很难,也要逼着自己上市。
  
   《出版商务周报》:企业上市,意味着成为公众公司,会受到许多的约束。以你的管理个性,适应这样的改变吗?
  王亚非:上市对企业的要求极其苛刻,但也很公正;管理得非常严格,但也很科学。要披露信息,要公告,要审查。就这一点看,许多企业对于上市都是很不情愿的,对我个人及集团的管理来说也是很强的考验。我们向来自主经营、粗放经营惯了,很难接受别人来约束什么,在受到很多制度限制的时候,我也觉得很难受,有时候甚至想:怎么就想起来上这个市呀。
  但经历过脱胎换骨的洗礼,经历非同寻常的磨合,超出想象的压力,回过头来看,上市的过程很痛苦,但结果让你很自豪。
  
  《出版商务周报》:现在一些企业主动上市的动力不足,作为资本市场的先行者,你有何看法或建议?
  王亚非:上市没有动力,一是眼光不够远,二是运作能力不强。
  但要上市一定要考虑好,你是在为上市而上市,还是在为企业发展上市?你要为企业发展上市,就要考虑好你的企业是不是适合上市,上市之后干什么。若为上市而上市,那是无目标的,不是科学发展,是不量力而行。
  
  《出版商务周报》:如你所言,上市的确有很多好处。但是也有意见认为上市后成员单位的经营压力剧增,员工原有的某些福利也在减少,怎样看待这样的意见?
  王亚非:改革就是转变观念,发展就是挑战自我。出版社社长每天都要看报表,每个月集团都要通报各社的报表,压力绝对大,但凡是有压力的人绝对都发展了。原来许多人认为年初制定的计划不可能完成,现在看肯定没问题,有压力才有发展,就是要在天天叫苦中体会最后胜利的快乐。所以,要真正发展,必须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
  关于福利,我们遵循会计制度、企业制度,将不规范的福利剔除了。如果做企业不规范,能够持续经营和发展吗? 福利也不是每个人都应该绝对平均享受的。进公司时间的长短不同,贡献不同,为什么福利一样?福利也要阳光、规范,也要与绩效挂钩。从现在就要培养员工的意识:我到底是公司的财富,还是公司的包袱?公司可以给你医保、公积金这样规定的保障和福利,但不该给你人人均等的福利。
  福利不是发钱多就最好。你在有品牌的公司工作,出国学习、认识专家、参加展会、接受培训,给你适当岗位,这些机会就是最大的福利。
  
  多元化是陷阱还是馅饼?
  
  《出版商务周报》:在业内,对于出版集团到底是坚守主业还是多元发展一直有相左的看法。也正因为如此,安徽出版集团的多元化发展一直引人注目。你们这样做,是基于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王亚非:一切都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效果如何为前提。另外,文化的资本难道只能搞文化吗?有了资本可以运作文化,也可以拿文化资本控股泛文化,实现文化资本的渗透力。安徽出版集团经营控股实业公司,而且很有成效,大家很惊讶:原来这些公司背后是一个做文化的出版集团。当你的渗透力越来越强时,文化也就传播出去了。
  出版产业是一个很大的链条,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定位不一样。集团就是做战略、做资源、做平台、做服务,创造环境,做资本运营和孵化器。出版社的责任是做好出书、发书的工作,突出专、精、新、特,要专心做,要用心积累,要全力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这种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其他单位是否可以复制?
  王亚非:可以复制理念,但不可以复制模式。
  比如我们可以做文化经贸,其他集团未必可以,因为我有在经济一线工作的背景和团队。我们收购一些实业公司,同样是因为有不同工作背景和客户群。但我不敢轻易进入自己不熟悉、团队不熟悉的领域。
  多元化是“陷阱”还是“馅饼”?你能掌握住资源和人,那就是馅饼;没有能力操作、没有团队,就是陷阱。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
  
  职工拼命赚的血汗钱,每一分都要磨亮了再花出去
  
  《出版商务周报》:一直有传闻说时代出版传媒在和部委社及民营书商接触,酝酿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的重组。但除了近期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组建了一个公司外,其他的合作一直没有结果。
  王亚非:与部委社我们也在接触,与民营书商的合作我们也在考虑,但都没有实质性进展,但我们不排除任何一种合作的可能性。
  能和我们优势互补的我们就要,和我们是同质叠加的我们就不要。
  

  职工拼了命赚的血汗钱,每一分都要磨亮了才能花出去,合作不成,至少钱还在我们手里,否则看到一朵鲜花就抓,等花谢了什么也没收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是最主要的。我是个做企业的人,没必要花钱去作秀。这几年我们的产业基本上都没有花什么钱,而是用管理运作获得的成果。
  我认为,资本并不是和谁兼并、重组就能达到所谓的发展,那只不过是数字和形象的叠加。只有用资本控制住资源,才能增加内涵和积累。
    
   《出版商务周报》:在时代传媒的报表中,教材教辅的收入依然占据着大头,有分析师认为你们是严重依赖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
  王亚非:所谓依赖就是有一个固定的产品和固定的市场,想依赖上一个固定的板块和固定的收入,这是要拓展和努力的,就是要保住固定的,再逐步发展新的盈利点。很多公司想依赖还依赖不上,整天找新板块劳民伤财,上市公司能依赖上固定的教材业务就是要努力发展教育图书,这是我们上市公司的优势,也是买这家公司股票的股民的福气。
  其实对我们来讲,即使是所谓依赖的教材市场也是需要去超常开拓的,不是一些人想象的天上掉馅饼。教材不是你一家在卖,凭什么人家一定买你的教材?这需要你一个市、一个县、一个乡地做工作,这个市场也是需要抢占的, 没有人白送给你。这就是“烧香买进来、磕头卖出去”的经营模式与经营毅力、能力。我不是强势的人
  但我必须强势地推动
  
  《出版商务周报》:作为总裁,你认为安徽出版集团四年的发展是否带有你个人的色彩?
  王亚非:任何企业都带有他的主要领导人的风格。如果没有一个主要领导人的强势推动,这家企业很难有大的进步。
  
  《出版商务周报》:你是一个强势的管理者吗?有怎样的工作作风?
  王亚非:我认为我个人并不是很强势,但我必须进行强势地推动。我时刻不停地想问题、出问题,时刻不停地解决问题,也要让员工时时想问题,创造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干不完的活。我认为我们集团就要像一锅开水一样,不停地冒泡,你不能坐,坐下来就烫得你乱蹦。这样做就是要改变文化企业长期养成的慢慢悠悠、四平八稳的工作状态。时代发展这样快,不允许你慢慢悠悠、四平八稳。有事情赶快做,做完一件做第二件。如果我们不抓紧的话,不可能在四年内做这么多事情:2005年改制,2006和2007年清产核资、人员身份全部转换,2008年赶上上市的机会,马上上市。如果没有完成改制和清产核资,遇到机会也抓不住。
  一家出版集团的老总必须具备很强的向心力。他的向心力不是所谓的强势或者威严,而是值得员工信任的特殊魅力。遇到事情,领导往上一站,振臂一呼,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提倡的,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宣扬什么、引导什么,员工马上就明白了,然后再一件件事具体去推。
  
  《出版商务周报》:作为公司董事长,你给自己定位为什么样的角色?
  王亚非:我的最大责任是不断转变集团员工的观念,不断创新,改变工作作风,把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做好。一般来说,我不会和人家谈具体一本书的问题,这些具体业务性的问题,应该由专业岗位的人去做,集团就是研究大策略、大平台、大资源。
  
  《出版商务周报》:描摹一下你所领导的企业的未来?
  王亚非:“专业有品位、行业有影响、社会有地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希望我们的出版集团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你再强,你也不能复制我、取代我,我总会有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我们可能做不了航空母舰,但我们肯定是一艘快艇。
  我最大的希望是我退休后,换任何人领导,这家公司都会积极进取地发展,规范地经营,让人人都感到在集团安全、幸福、有前途。现在可能靠团队的强势,或者理念、政策、环境的强势来推动,到一定程度,它就应该像卫星进入轨道一样惯性运转,并能经受住考验。
  
  在一片赞扬声中
  要看到霓虹灯下的阴影

  
  《出版商务周报》:安徽出版集团的文化建设很有特色,今年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王亚非:2009年我们提出三句话:防浮躁、抓内涵,防投机、抓积累,防封闭、抓创新。
  改革几年来,企业一直快速发展,到处都是一片赞扬声,看不到霓虹灯下有阴影,所以要防浮躁、抓内涵。
  有些单位满足于把数字搞上去,没有真正抓原创,这里收购一个,那里合作一个。出版社千万别凭着有个出版资质就成为模具,别人有什么书,就往这个模具里倒,你就是过过水,沾点儿潮,最后书出来与你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要防投机、抓积累。
  有些人比较封闭,自己不懂的就认为不行,没见过的就认为搞不成。碰到问题先讲难处,美其名曰稳妥、稳健。以稳妥、稳健为借口回避创新进取,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交新朋友,不想尽办法建立自己的环境,不去创新。所以要防封闭、抓创新。
  长期的浮躁就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际结果,长期的投机就使自己没有真正的本事,长期的封闭就不能发展。经过高速发展回过头来思考,现阶段这三点对我们出版集团非常重要。
  
  《出版商务周报》:你们每年都有文化建设的重点,你作为董事长也经常给大家作报告,反复讲,反复说。为什么花费如此的精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王亚非:企业,特别是文化企业,没有精神理念绝对不能成功,不管你有多大本事,因为队伍带不动。很多人认为我是在炒理念,我就是要这种理念在员工脑子里生根开花,否则就没有共同语言和交流的平台。理念统一了,人的思想自然就提高了,不让他干他自然也会去干,也就会时时有激情,人人在状态。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地方科技社 寻求差异化竞争

  • 下一篇文章: 上市公司三季报: 扩张抑或收缩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读了这些书,谁都能写好今年…[3455]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6745]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6473]
  • 2019图书市场报告发布:新书…[2742]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6461]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10232]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9145]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63824]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10870]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10805]
  •  
     相 关 文 章
  • 中青布鲁姆斯伯里公司成立 首…[1754]
  • 3小时订单破千万!2020浙江省…[1618]
  • 培养阅读力是塑造孩子学习力…[1858]
  • 中少总社“父母学习计划”燕…[1604]
  • 2020年10月中国青年阅读指数…[164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78.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