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传统儿童文学出版的常态选择
出版社不愿意在培养年轻作者上下功夫,都把眼光盯住名家名作,抓不住眼前的,就抓经典的。可见出版儿童文学在作者、作品资源方面的单一和贫乏。
综观出版儿童文学的动因,出版方无外乎四种基本态度:
一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叫好又叫座。能评大奖,又畅销市场,这是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出版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很少有这样两全齐美的事。
二是看重社会效益,即评大奖的书。如以“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为代表的国家四大奖项,出版人往往能名利双收。目前很多出版社都在采取“精品战略”?熏每年选择一两位作家,集中全社资源,通过获奖,提升出版社影响和图书品牌,可谓以少胜多。
三是追求经济效益,走市场的书。面向大众阅读,打造畅销品牌。这类作品不以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为目标,多运用商业炒作,追逐市场效应,制造市场热点,符合当下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期待,迎合儿童阅读的兴趣和阅读方式,新颖、时尚、游戏,追求大众的娱乐的儿童文学的一切元素。
走市场图书的策划,更多的是名家名作的重新组合。这类作品分量约占整个儿童文学图书市场的一半以上,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等。
第四类是理论著作,积聚资源。出版者的得失并不在理论著作本身,而是隐藏在其后的大奖评选与名家资源积聚。
上述四类是传统儿童文学出版的常态选择,作者主要是有一定影响的名家名作。出版社不愿意在培养年轻作者上下功夫,一是培养的成本很高,风险很大;二是出版市场的作者竞争尚不规范,即使培养成功也很快被高价挖走,于是都把眼光盯住名家名作,抓不住眼前的,就抓经典的。由此可见出版儿童文学在作者、作品资源方面的单一和贫乏。
■背景
这次研讨会汇聚了如秦文君、汤素兰、伍美珍、郁雨君等儿童文学作家,还有如儿童批评界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等众多学者,他们和编辑共商儿童文学的出版大计。
谈到目前儿童文学出版情况,在充分肯定创作成就的基础上,专家们深入探讨了原创儿童文学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高洪波认为,由于儿童文学作家学养见识、哲学准备、艺术功底、幻想和幽默能力不足,导致富有独创性的文学精品不足。梅子涵希望儿童文学编辑能提高素养,发现和培养好作者。刘绪源认为市场需要百花齐放,但反对垄断,他将儿童文学的商业写作,与“麦当劳流行但并不是最佳烹饪食品”相比,认为评判标准不应唯畅销是用。
本次研讨会由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安少社社长刘玉英表示,他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成中国儿童文学出版重镇,希望以原创推动出版大发展,以出版带动创作大繁荣,构建出版良好生态。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