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1990年代以后,书店行业进一步爆发式增长。1995年新闻出版署开始「倡导出版物代理制,通过代理竞争逐步形成若干辐射全国的代理中心」,给民营书店提供了进一步的政策支持,使之实现了迅猛的规模扩张。
1999年,全国民营书达到35282处,重新占据全国书店数量的3/4以上。今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那种空间逼仄、琳琅满目的老式书店,也多是蓬勃于这一时期——作为图书出版和阅读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它们连接着市场的供需两端,成为了中国书店业诞生以来「靠卖书吃饭」的最成功典型。
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实体书店遭遇巨大冲击,纷纷迎来转型和关张的艰难抉择,完全以原状存活至今者并不多见——其间,教辅类书籍占店铺面积越来越大乃至完全吞没,往往是一家书店即将扑街的明确信号。
其他国家的书店也有类似经历,2003-2013的10年间,日本实体书店从21000家减少到16000家;全美排行第一位的连锁书店巴诺,至今已关闭了1/3以上的店面,股价从2006年的48.41美元跌至并购消息传出前的4.39美元。
今天中国新兴的各大书店的业态,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有些甚至是前互联网时代就开始的现象,如在西欧不少国家,书店内设有沙发、藤椅、咖啡茶点是长久以来的现象,书店往往一半盈利都来自餐饮。

位于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 而在中国书店业一百多年的历史里,这可能也是少有的一段时期,书店能不依赖教辅书或政治因素的加持,完全凭借着知识和文化的格调,在中国最繁华的地带占据一席之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