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作为报人一员,看到《报章里的改革史》的出版备受鼓舞,也觉得亲切,他以“改变”概括该书的主题,阐述了改革和报章中的变与不变。 “报纸,是保存历史、探究历史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报章里的改革史》所精心撷取的‘旧报’篇章,都是反映了一个个风云际会、影响深远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力作,虽然篇目不多,却能极具典型性地连缀起四十年重大变化的脉络。同时与之相应的‘新读’,连结起今天与昨天,又很好地对这些曾经影响时代走向的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变化,通过对现实的观照,做了更为充分的解读。每一起事件的‘旧报’,都让人感受到变迁的不易、发生相应变化的历史逻辑。这对于今天个别地方的改革停滞、个别人的思想回潮,都是很好的‘清醒药’与‘解毒剂’。” “当然这四十年也有不少至今未变、也不应改变的事物,比如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青年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比如屠呦呦、陈景润、王选包括蒋筑英等,他们的精神后继有人。而杨小民杀人案中媒体的作用,则让人想起聂树斌案平反的艰难。一方面我们为记者的铁肩担道义而赞叹,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仍然任重道远。” “‘旧报新读’,这一‘旧’一‘新’的文章本身,变化就很大。同样一个事件、一个人物,多数是标题风格就迥然不同,表述方式更有差异。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与报道对象的时空间隔、报道目的的有所区别,更多地是反映了四十年间新闻观念与新闻实践的深刻变化,在不同的新闻作品上,打下了时代的变化印记。” 解国记:文以载道,才能经得住历史检验 
《新华每日电讯报》原总编辑、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解国记,探究了记者编辑的担当与新闻的生命力问题。 “文以载道、遵循新闻规律,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住历史检验。新闻载道载什么道?无非天道、人道。天道讲的是物质世界自然规律,人道讲的是世界的潮流。我觉得一篇文章的生命力、一篇新闻的生命力长短强弱取决于载道的强弱、多少。” “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过程中,以杨西光为代表的报人,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坚持真理,勇于牺牲,这种担当,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弥足珍贵。” “纸媒的变革,‘旧报新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发报道是原创,二次报道作深度开发,引起学者研究,成为传媒亮点,实现了跨界的开发。纸媒只要问题找准了,有的放矢,还是有它特殊生命力的。” 张亚丽: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机勃勃和风云激荡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作家文摘》总编辑张亚丽认为,该书兼顾了新闻报道的敏锐和历史责任感。 “本书的策划很具高度,非常敏锐,兼顾了新闻报道的敏锐性和历史责任感。选摘改革进程中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让今天的人重温事件的背景,重新打开,重新激活,特别有意思。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机勃勃和风云激荡,每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读这样的东西从感性来说会有这样的感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