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第二,固定发布会时间,集中售卖知识。出版社是否能够每年固定两场发布会,邀请作家、学术专家、经销商、书店人员、读者齐聚一堂,互相讨论作品,将周期拉得长一点,让资金更加集中,也让“书味儿”更集中呢?去年年底,喜马拉雅FM举办了首届“123知识节”,通过集中售卖课程、优惠促销的方式,到12月4日零点,课程销售额达到5088万元。前些天,他们又将6月6日定为“会员日”,和年底的“知识节”遥相呼应。
第三,培养意见领袖,用社群引领读者。意见领袖是企业的口碑代言人,人们一提罗永浩,就能想到锤子科技。但科技界的意见领袖,出版界却很少有。这并不是说出版人没有能力,而是大家普遍选择低调。而且全国近600家出版社,让读者记住600位意见领袖也不现实。但其他行业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出版人们也要适当尝试。现在的出版社都愿意投身于社群营销,这说明我们已经抓住了一部分垂直用户。正如罗振宇在微博上说的那样:“这个时代怎么创造用户?不是去说服陌生人,而是要像面对一颗种子那样,一点点地从少到多,把用户规模养大。”在已有的垂直用户之中培养一些意见领袖,或者出版人们主动成为意见领袖,以“金字塔式粉丝联动”让粉丝像涟漪一般慢慢扩大,岂不是好事一桩?
第四,跨界分享信息,尝试路演。跨界需要好的宣传点和过硬的内容。就像《思美人》系列出版项目的执行总策划邓婧所说的那样:“想要在IP市场上玩起来的,不是背后有着强大的资金支持,就是手里早已经积累了大量优质内容资源。”而《我不是潘金莲》因刘震云加盟路演吸引了不少书迷,毫无疑问,电影的上映会带动原著图书的销售。《欢乐颂2》等剧开播,出版社能否搭上“快车”跟随主办方同步路演,在发布会上、粉丝见面会上进行图书的销售,双效互动,为图书增加销量? 第五,用技术改变发布会质量。科技界和影视界的发布会有很多精美海报、精修图片,用以突出发布会的“核心主题”,加上发布会时的直播、网站弹幕的吐槽,有效增强了受众的“沉浸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这一点值得出版社学习。近日,知乎Live全面升级,开启了品牌发布会。出版社可以以知乎为宣传平台,在知乎Live这个场景下举办“知识发布会”,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新书发布会是图书绽放的开始,面对其他行业对书业资源的抢占和信息爆炸,一方面图书产品需要不断锤炼,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出版业的思维要跟上时代,否则很难“套”住读者的心。
(本文编辑:王硕)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