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专家学者齐聚同济,共话“学术出版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将中国优秀的学术成果面向国际传播?如何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5月17日,“学术出版与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同济大学,分享这一领域的最新思考与实践。“同济大学学术出版成果展”在同济大学图书馆同时揭幕。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出席活动并致辞。这也是同济大学建校110周年重要活动之一。

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致开幕词
学术出版,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也是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搭建并依托高校学术出版“走出去”平台,将我们优秀的学术成果、前沿的科技理念、新颖的学科创造真正传播出去,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针对这一主题,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励讯集团中国区政府事务副总裁张玉国,英国ACC出版集团总裁保罗·莱瑟姆,科睿唯安出版行业项目经理杜耀文,长江学者、同济大学朱合华教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等多位国内外专家发表主题演讲,结合行业、学科趋势,以及自身实际经验,从不同角度作了分析阐述。
著名出版人聂震宁谈到,当前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呈现良好趋势:一是版权贸易逆差正在逐年缩小,我国向欧美国家输出的图书版权数量逐年攀升;二是从一般内容的输出引向文化、学术内容的输出;三是海外布局初具规模,形成一批“走出去”支点,内容生产和渠道销售覆盖更广,本土化战略深入推进,传播力、影响力上升;四是中外力量联合,共同开拓国际图书市场。但也要看到,学术图书走出去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版权贸易尚不平衡,学术图书营销渠道依然不畅,作者队伍国际层次不高,出版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政策扶持力度尚显不足,学术走出去融合发展步伐较慢等。对于这些问题,他建议通过以下方向探索和改进:一是重视、优化布局,要形成差异化和重点布局,比如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交流和合作;二是坚持学术为本,建立国际视野,精心打造内容,生动反映当代中国价值观,形成学术出版的中国特色;三是强化政府主导,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四是创新方式方法,多种途径走出去。
安诺杰提到,中国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近年来在数量、质量上都有不错的表现,未来提升国际形象主要有五个关键:制定寻求最佳平衡的出版战略、借助大数据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和实力、善于在国际平台上展示优势、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入学术出版的整个过程。张玉国认为,在出版融合发展的今天,学术出版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纸质出版物和电子数据库。他强调,学术出版机构应始终以服务科研人员为中心,围绕“科研准备”“科研进行”“科研分享”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决策方案。杜耀文指出,学术期刊要善于借助大数据分析,“把握趋势”“找准方向”“有效推广”,能够发现学科研究热点和活跃的科研团队,并充分运用技术手段、数据平台、社交网络等方式实现精准推广。保罗·莱瑟姆从图书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杰出的设计、杰出的作者、杰出的质量对一本书的重要性,并建议出版机构要善用数字技术来拓展市场渠道。
同济大学教授朱合华、娄永琪则分享了作为中国学者,在学术出版“走出去”方面做过的一些尝试,并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阐述了学科发展与国际化办刊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探讨了书刊融合国际化战略,对于推进学科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将学术出版“走出去”作为重点发展板块,积极拓展与国际专业出版机构合作,依托同济大学在城市建筑、土木交通、德语与欧洲文化、艺术设计等学科领域的优势,探索“国际组稿、全球发行”。 2016年,Urban Morphology and Housing Market(《城市形态与住房市场》)英文专著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和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团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联合出版,该书列选上海市版权“走出去”扶持项目。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