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之后,版协申请反垄断机构重新考虑图书这种商品的特殊性:一是先发货后结账;二是运输不论远近,全国统一定价;三是图书一出库就收税,而其他商品是在交易中间收税。发改委调研后认可图书这种商品的特殊性,2016年5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垄断协议豁免一般性条件和程序的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一些领域的商品可以申请垄断协议豁免。图书就属于可申请豁免的产品,问题有望解决。 另一方面,反垄断与反倾销应结合起来,低于成本销售即属于倾销,要通过全面贯彻相关法律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正在协商,发改委一旦出台豁免指导意见,图书商品在价格交易方面就将出台保护性规定,全行业可以申请反垄断豁免。 双效统一下的改革重点 两个效益统一,这是我们对文化产业的一贯要求,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出版产品的社会效益就相当于药品的疗效、食品的营养,始终要放在核心位置。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在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打破体制性障碍,为融合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必须要解决的,因为目前的体制障碍阻碍了融合发展。 二是深化机制改革。文化企业机制不活,重要原因是现代文化企业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把文化企业推向社会,成为公众监督的文化公司。 三是人事制度改革。国有文化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流失,现有人事制度不适应行业发展,不能有效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要加快建立优秀人才选用和激励机制,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才竞争制度,使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留下来并实现相应价值。 企业不养无用的人。 四是准入制度改革,比如过去的企业准入、产品准入、市场准入、岗位准入等都比较严格,这些政策要调整,不调整就会与中央文化改革的底线相矛盾。准入制度限制了深化改革。如果社会资本、社会人才不能进入,又如何打造出版竞争的高地?又如何能做大做强呢? 五是股权制度改革。要通过股权改革,使国有文化企业的员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应加快职工持股试点,调动大家把精力投入企业,真正做到以社为家。目前主要是上市公司在试行,应当加快向所有股份制企业推广。 出版业公共文化服务大有可为 3月1日起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出版方面讲得比较全面,一是出版业必须保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如书报刊、电子产品等;二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农家书屋、电子阅报栏等;三是出版业可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如全民阅读、家庭读书计划、儿童读书计划等基础性文化活动。通过好的作品、好的服务、好的活动,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实现。这是出版业用武之地。 不管政府还是社会、公民提供的文化产品、活动,都将一视同仁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由基层人民群众享用和评价,国务院定期公布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是否达到标准由群众评议,由社会第三方来评估,依法保障出版文化设施、产品、活动建好、用好、管好,保障法律规定落实到位。 中国版协加入国际版协有利于“走出去” 加入国际版协,是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出版业实力增强的体现。最近,国际版协主席访华,高度评价中国出版,认为“出版的中国世纪”已经到来。他也高度评价中国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建设等推进工作,认为应在全球推广。 中国出版“走出去”要用新思路新办法:一是要加强创新,创造更多的版权“走出去”。现在版权贸易的规模上去了,但质量还要进一步提高,要创造更多传播中国精神、中国思想、中国方案的版权产品,并注重多样性。因为版权输出是真正进入外国市场,这比卖产品更重要。 二是要吸引外国读者,走向国际的书,要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人类的故事,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使人家愿意看、愿意读。 三是要让企业走出去兼并重组,壮大并依靠市场的力量,主导国际出版市场。希望有更多像阿里、腾讯这样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出版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打造穿洋过海的中国出版航空母舰。 四是要开拓国际市场渠道。进军国际市场不是花钱去展示,也要看准两个效益。要用好国际上大的图书销售网,24小时推广我们的中国图书。要开拓国际采购、馆配、零售市场,做好197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图书供给工作,多语种产品的比例要提升,做名副其实的出版强国。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