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一个出版社要永葆发展活力,需要时时补充新鲜血液,在出版行业,以老带新显得格外重要。吴培华补充说,出版社招聘新人要坚持九个字,即招得进、带得出、留得住,并将以老带新的制度列入分社长、事业部主任岗位职责考核的范围。鼓励分社实行导师制,师傅带徒弟,既做助手也做徒弟,让新编辑快速成长。
三是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检中心职能。2017年,清华社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中心的管理职能,抽调1名资深编辑任专职主任,由总编辑亲自分管质量管理中心。成立了以社长为主任,书记、总编辑为副主任的出版物质量管理委员会,各分社及直属事业部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分社长、直属事业部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强化出版物质量管理力度。质检中心的职能也发生相应改变,与各分社终审平台建立联动机制,加强社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总结归纳质检中出现的各类常见问题,提供编辑参考学习。
四是压缩品种、追求单品种效益。从2014年起,吴培华就提出要逐步压缩“无效品种”。所谓无效品种,就是那些既没有社会效益又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的产品。每年年终,吴培华都会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各分社的选题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主动“卸”书号,通过限制部门书号的形式,“倒逼”分社提高单品效率。2015年,清华社控制无效品种有了显著效果,当年总品种数下降了12.4%,这其中还包括新增板块的新增品种数,但是实洋与利润都上升了,加上成本控制,纯利润增长明显,2016年也是如此。今年,吴培华表示,压缩品种的措施仍将继续推进。
三重境界书长寿
关于好编辑的评价,吴培华有个著名的观点。在他看来,编辑作为出版人的思想境界有三重:第一重境界是把出版当作饭碗,只是维生的手段;第二重境界仅仅当作一种职业,只是认认真真去完成8小时的工作而已;第三重境界,也是一个真正的出版人的境界,就是要具备出版理想,把出版作为自己的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真正的好编辑,必须要有第三重境界,不管策划编辑还是文稿编辑,都要有出版理想。编辑是个良心活,只有有出版理想的人才会对质量“吹毛求疵”,才能始终对出版永葆激情。
落实到具体实践中,除了基本功的训练,包括文稿编辑加工、应用文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好的编辑应该强调自身的专业化。“专业化并不是说学物理的就只能去开发物理领域,学历史的就只能去做历史图书,而是指不能大跨度地去做根本不熟悉的领域,比如理工编辑去做文史类图书,文史编辑去做工科图书,专业人才能做好专业事。”实践也证明了跨学科策划选题、编辑加工书稿,不仅编校质量无法保证,选题的内容质量也更是无从谈起。
吴培华对编辑的“苛刻”,其实也是其对自身“苛求”的表现。在吴培华的骨子里始终有着“做比人长寿的好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承认在自己任上出版社出过不少平庸之作,甚至可以算作文化垃圾,但是,出版人的良心与责任感在鞭策自己,多出一些文化精品,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出版业,也为我自己留下一些能够回味的文化产品。我们每个编辑,都应该有这样的目标,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出哪怕是一两本‘比人长寿的书’,那也就对得起自己的出版人生涯了。”这是吴培华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编辑的期许。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