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我眼中的伦敦书展:发展与再发展
编者按:不久前,2017年伦敦书展圆满落下了帷幕,本报特约撰稿人保罗·理查德森写下了他眼中伦敦书展的七点变化和全球出版业近年来的变化动态,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3月16日,是资深出版人莱昂内尔·利文萨尔的80岁生日,这一天,他收到了一份不错的礼物——46年前种下的种子开出了耀眼的花。早在1971年,莱昂内尔·利文萨尔在伦敦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区的一家小型酒店地下室组织了一场常规活动,少数几家专业出版商在现场展示一些新书,主要是为了吸引那些在附近举办年会的图书馆关注。次年,这个常规活动作为一个小型出版展览开始在规模稍大的酒店举办,参展商和观众人数也与日俱增。到1977年,这项活动作为一项专业展会固定下来,成为一年一度的伦敦书展。
2017年的伦敦书展在利文萨尔生日当天圆满闭幕。纵观全年世界各地的大型书展,伦敦书展可以说是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国际书展,共有来自130个国家的1700家参展商参加,其中包括来自40个国家的2500名出版专业人士和1000多名记者,影响力仅次于法兰克福书展。
伦敦书展的前世今生
1975年,我第一次参加伦敦书展,自那以后,无论书展场地设在哪里,每年我都会参加,包括在伦敦翻新的奥林匹亚首都展览中心的时候。当你长时间参与同样的事情,比如像我这样一直参加伦敦书展,就很难精确地从中看出那些阶梯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变化始终在以戏剧化的方式发生着。那么,这么多年来,伦敦书展发生了怎样关键性的变化呢?
第一,是全球化。曾经的伦敦书展仅仅是英国部分出版商的小范围活动,如今却成为全球出版商,甚至一些规模较小的出版单位也会参加的大型书展。出版社在书展上宣布达成30种不同的语言版权,已不再是什么罕见的事。
第二,是从图书销售到版权交易的转变。过去的伦敦书展主要是面向英国图书馆和英国零售商的采购会。今天,虽然这些简单的图书交易功能依旧存在,但书展的核心要素已经变成了版权交易,书展设有巨大的版权代理中心,围绕核心内容资源开展跨语言、跨国界、跨平台,以及一些其他附属权利的洽谈和交易。
第三,是数字化。虽然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但我认为,不用说在遥远的1971年,即使是现在,数字化还没有完全融入出版业,无论是在出版、营销、发行或是其他环节。
第四,是媒体融合。除了偶尔的电影类版权交易之外,1971年几乎没有人会考虑通过其他媒体形式进行内容贸易。但2017年,包括电影、电视、舞台剧等形式的跨媒体版权交易在出版业已经成为重头戏,当然其中数量最多、最重要的是游戏。2017年的伦敦书展上甚至还为此设置了专门的奖项—— CAMEO(融媒体创意奖)。“全媒体娱乐”的战略概念在伦敦已深入人心,近年来在中国也逐渐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第五,是重点图书板块的改变。当年伦敦书展的贸易主要集中在成人图书领域,特别是成人小说类图书。今天,教育科技、学术出版以及专业出版也会产生巨大的交易额,尤其是少儿出版,在伦敦书展上所达成的版贸交易规模巨大,增长十分显著。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