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图书编辑的选题与组稿
选题 选题,就是出版社对于准备出版的图书的一种设想。选题计划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读者的需要和出版社自身的性质特点制定的,是出版社工作的重要基础。从一家出版社的选题,可以看出它的水平和出书方向。 选题计划大体可分为短期选题和长期选题两类。 短期选题计划一般为一年,称年度选题计划,规定 本年度发稿的具体书名、作者、字数、发稿日期和内容提要,是本年度编辑工作的依据。年度选题计划一般在上一年的七月份拟定,当年第一季度调整,每年度都可以报选题“滚动计划”。 长期选题计划一般为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或称“规划”,是进行组稿活动的依据。 选题计划是由编辑、编辑室、总编辑几方面经过反复研究确定的,要经过逐级审批。 衡量选题质量可得高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估。 (1) 方向性。 是否符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是否切合本出版社的性质、任务。 (2) 开拓性。 与同类图书相比,有无自身的特点,起点是否高,有无自身的特点,起点是否高,有无创新意识或预见性。 (3) 针对性。 是否有明确的读者群,满足读者哪些方面的需求,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 (4) 长效性。 也就是图书出版后,能否在较长的时间内发挥它的效益。长效性是先进性和严谨性的统一。内容陈旧的书和“赶浪头”的书,在图书市场上如过眼烟云,大多与长效性无缘。 (5) 可行性。 选题的实行,是否有可靠的基础,如著译力量、编辑力量、经济力量等。 充分掌握信息,对制定选题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有的出版局或出版总社专门成立了出版信息机构,如“出版信息研究中心”、“出版研究室”等,这对于领导决策、制订选题作用甚大。关于信息的重要性,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已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选题计划制订后,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一方面检查进展情况,另一方面根据客观情况的变换对选题进行必要的调整。 组稿 组稿,就是根据选题计划物色作者的工作。它对于保证选题计划的实现和保证书稿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出版社的书稿来源,有约稿,也有投稿(自发来稿),都要经过编辑有计划的组织和选择。 1. 组稿方式 书稿的类型不同,组稿的方式也不一样。一般来说,组稿的方式大致有这样几种: 一是由出版社或编辑部(室)提出选题,约请作者写稿。普及性理论读物、知识性读物和教科书、教辅读物等多采用这种组稿方式。 二是作者先有写作计划和书稿,出版社、编辑部(室)根据选题的方向和要求选择约稿。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多采用这种组稿方式。 学术著作的约稿方式和文学作品的约稿方式大致相同。出版社或编辑部(室)一般不提出选题和主动约作者写稿,而是根据作者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成果来考虑出书选题。 三是出版社或编辑部(室)提出选题意向和要求,约请社外专家拟定编纂方案,组织作者写稿。大型的丛书、选集、全集和工具等多采用这种组稿的方式。 2. 组稿程序 (1) 组稿准备 组稿先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对所组织的书稿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和吃透书稿的编辑要求,包括出版意图、书稿性质、读者对象、编写体例、篇幅大小等。设计选题时如果对这些问题了解和掌握的不够深入,在组稿时就要进一步熟悉和领会,务求明确具体。二是根据选题要求,摸清哪些作者适合承担写稿任务,对这些作者的思想品质、学识水平、写作水平和写作风格等都要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组稿准备的能力和水平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和休养。要能够正确的领会选题意图,平时就要努力学习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了解读者、市场和出版界的情况。要熟悉和了解作者群,平时就要和他们建立广泛的联系,乐于和善于同作者交往,同他们叫朋友。并不断发现线索,扩大作者网络。只有具备了人际交往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和艺术,再加上平时的学习和锻炼,组稿时才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2) 选择作者 组稿工作的第二步就是根据书稿的要求和作者队伍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作者。关键是合适,而不一定是名家。我们首先要争取一流的作者承担写稿任务,因为有了一流的选题,又有了一流的作者,就有望写出一流的书稿。但是,一流的作者不一定都是最合适的作者。 选择作者一般要从思想、学识、文字水平等方面去全面衡量,要选择有学识、有见解、写作能力强的作者承担撰稿任务。不同性质的书稿对作者有特殊的要求。 (3) 审阅提纲与样稿 在作者同意写作的情况下,可请作者写出编写计划、提纲和样稿,这是确保书稿达到出版要求和选题意图的重要环节。编写计划是对书稿写作的时间安排、编写人员的组成和分工、编写内容、编写体例等方面的通盘打算。提纲是指整部书稿的纲目,一般分为多少章,每章大致分几节,每章、每节写些什么内容。样稿是指就某一章节所写的已基本成形的书稿,也就是一部书稿的样品。 如果一上来就要求作者把全部书稿交给出版社,就难免存在许多不符合选题意图和写作要求的饿问题,再要全部推翻重来,就是势必会带来许多困难。而先写出提纲和样稿,就可据此校正整部书稿的不足和问题;即使要推翻修改,工作量也相对较小,不会影响大局。 编辑审阅提纲和样稿后,如确认作者能胜任该选题,便可报请批准。必要时,可与作者签定约稿合同。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