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出版商务周报:2011年10月,东京审判数据库在上海交大社正式立项,可以说在今年推出之前已筹备了5年之久,在这5年之内,出版社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准备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宗德宝:如果仅凭出版社的一厢热情,没有学术和资源支持,那么这个数据库是无法完成的。东京审判的相关文献除美国国家档案馆之外,其余散落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印度及日本等图书馆以及研究机构中,国内除了东京审判判决书和中国法官的未完成的个人著述,这个项目在立项时,还没有正式出版过东京审判的其他文献。所以,出版社聘请并依托上海交大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及核心专家团队,通过翻拍或复制从美国国家档案馆等购买原版文字、图片等资源,购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相关资料;同时,面向全球征集相关资料及研究成果。
在资料收集的同时,东京审判研究中心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对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出版社依据专家研究结果,并根据数据库特性,也需要花费时间对各项数据标准进行研讨、设计,同时系统开发、数字化、编辑校对、标引也需要时间。
起初,出版社不但面临资金投入巨大、资源数字化难度大,还面临数字复合型人才储备少、大型数字出版项目实施经验不足等困难。出版社一方面自筹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向国家和学校申请资金支持,并于2012年获得财政部国有企业补充资本金的资助。
在这期间,我们曾希望将该项目建成一个可与国外一流数据库媲美的数字出版产品,并着手寻找一家国外著名的出版集团共同建设,恰逢我社一国外合作伙伴对该项目也感兴趣,但经过近半年多的谈判,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于是,我社决定自主建设,即积极向社会招聘数字出版人才,完善数字出版队伍。在人才和资金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各种困难逐步得到解决,《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也于2015年底上线,并于2016年1月在北京书展上举行了发布会,包括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给予了报道。
出版商务周报:建立如此复杂庞大的数据库,上海交大社是如何是如何管理、调配社内资源的?
宗德宝:由一位分管数字出版的社领导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和协调,整个项目依据我社制定的“专业规模化、产品经营化、平台国际化、业态数字化”的发展方针,抽调产业项目部、数字出版部、法政图书事业部、国际合作部、数字营销部五个部门相关人员组成项目小组(除数字出版部设专职人员外,其他皆为非专职人员),按需参与,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通力合作完成。其中,产业项目部负责整个项目进度的监控,数字出版部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法政图书事业部参与标准的讨论以及负责内容的编辑指导、编辑加工以及内容质量的监控,国际合作部负责部分资源引进及对外宣传合作,数字营销部负责数据库前期宣传与后期推广。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